再探蒲团吴王瓜圻

再探蒲团吴王瓜圻

为了纪念吴王种瓜,湖人在吴王种瓜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寺庙, 取名瓜圻寺。瓜听寺原址留存的块石碑,捐款记录是200余年前瓜圻村余家畈信众捐修瓜听寺的,石碑题头清晰刻有“大周列国吴王种瓜此地....”

根据拍摄的石刻照片,“大周列国昊E种瓜此地.....10个字依稀可见。这樊湖历史的深处,揭开了历史上曾经有个的惊天大幕,鄂州市蒲团乡

瓜圻村余国桥,市吴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将这惊人的发现, 刻石照片送到市是都文化研究所,贝那文化研究所组织了专题研究,经昊都文化研究所地城文化研究专家万齐文、邱风、陈运东、余国桥等人反复探研论证,认为这一石刻的发现,佐证了蒲团瓜圻吴王种瓜的历史,上推 到东周战国时,在东周列国中确实有一个吴国,同时也是吴王,著名的吴王有阖闯、夫差,吴国后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前495年)所灭。据《东周●乔秋纪年表》记载,当时的吴国历七朝,共计有七位“吴王”。

东周列国时明的吴国,吴王不可能在樊湖种瓜,这里是楚国的地域,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吴国的吴E都没有来到过这里,史记上也没有这样记载,当然也谈不上于此种瓜。

但是,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三国吴王孙权曾于此地屯兵养马种瓜。这里至今留下了柯营、牧门、马房洲、瓜圻、梅城堡、仵城堡等地名、村名、湾名。

其一、《武昌县志●古迹》:“瓜圻在武昌县西南。 (《-统志》瓜圻在县西十里,何颉诗序云:吴王种瓜于此。《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名胜志》并同。有送瓜沟,今名宋家沟。(熊志)”

其二、乾隆《武昌县志●邵退龄序》有“荷锄瓜圻”古遗迹的载文;其三、清代严翼王《古姆山记》云:北望齐安(黄州)古赤壁、雪堂明若列眉,而横江野鹤,俨然苏子之孤舟也:东望寿昌所为避署吴宫、洗剑池,瓜圻、牧门诸迹,未尝灭焉....这里有“吴王避暑宫、洗剑池、瓜圻、牧门”的载文。严翼王葛店严家大湾人,古姆山位于严家大湾的不远处。

其四、《姜氏宗谱》记载,五份姜姓住的地方不远处,有“瓜村、仵城”,五份姜姓人家于元代落籍樊湖,与武城隔湖相望:

其五、历代文人名士关于瓜圻的诗文。

明末清初诗文家阎尔梅(1603- 1662),留有《孟传是西山招饮》诗:

粉榆姓字久皇然,今夕初逢乃少年。结客樊山珠履尽,移家陶室石蹲传。瓜圻月落来钟磐,枣墅香深奏管弦。寒夜归城风瑟瑟,几星渔火唾江烟。

“孟传是,武昌县人,瓜所为林种保有武昌通进,墅力仙事事,电4是太守和仙停对实处。”

清代周益(1840 1896), 写有瓜听览古诗:

望思张望桑阴斜,骨肉戈不生家,奈何摘瓜还种瓜。摘瓜已伤根,种瓜长引蔓,武昌城西青不断,瓜圻远接重杨岸。楚地种瓜非土宜,寒泉争灌秋瓜肥。民力已弹君不知,君王避暑能儿时。铁锁沉江成兵走,楼船径过瓜州口,武昌落日重回首。

可见,更湖瓜圻作为古迹地名,在明清时期就已存在,并溶入了名人诗人的诗文及有关文史之中。

万齐文认为:人文领域的社科学者、专家定要沾人气、接地气,以史为证、以史为据,“吴 王种瓜地”不应是东周列国时期的吴王,因为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吴王于瓜圻种瓜,应是三国时期的昊王孙权。

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都哪,改鄂县为武昌县,吴黄武二年(223年),吴王孙权于今瓜圻村不远处建了梅城(堡),实为水军屯兵营地,现瓜圻这里留下了很多与三国吴王种瓜有关的地名,如瓜圻塘、瓜圻墩、瓜圻寺、送瓜沟、打鼓墩、宴功庙等。

这块石制是瓜圻移民余家畈在200年前建寺刻的石碑,据余家畈《余氏家谱》记载,余姓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落籍瓜听,当时他们只知道风王在此地种瓜,对三国吴王孙权于此屯兵和牧门马房养马,瓜听种瓜都L所知,这就出了“张冠李戴”的吴王瓜圻种瓜地。

因此,吴都流传的瓜折种瓜,是指吴王孙权。这里的柯营、教门、马房、邮州。瓜折都有国文化的色彩。 一块石碑到石, 周开费湖民间丰富的国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