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论道:玄关一窍
读者须知
云中子先生为丹道文献网听涛阁版主,本文为先生早年的一篇文章,内容一仍其旧。
丹道文献网管理团队
玄关一窍
云中子
清代闵一得真人在《还源篇阐微》中,对玄关一窍有非常透彻明白的点示:
一窍者,神明之牖、性命之宗也。逐于末则分注乎七窍,还其本则归并为一窍。惟常能以心集身者,则知穷理以尽性,常能以身藏心者,则能尽性以致命。盖心身为性命所凭依,性命是身心之根蒂,精气乃身心所发用,心身为神气所集藏。故能以心集身中之气者,则神还天谷,可以穷理而尽性;能以身藏心中之神者,则气返绛宫,可以尽性而致命。惟理穷,故欲净;惟性尽,故情忘。欲净情忘,中无他扰,我惟基命宥密,自觉一窍豁然,是为开关。见得此中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随机运变一任自然,则是《尚书》所谓“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德经》所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者,此也。既归其根,即复乎命,复命即还丹矣!
这跟老子说“守中抱一”,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说功中各种感觉都是扯淡呢?,这么说吧,你听到什么,那个东西就从听觉漏了,你看到什么,那个东西就从视觉漏了,你感触到什么,那个东西就从触觉漏了……所以啊,不要老是喜欢那些什么各种各样的气感啊,景象啊,什么冷啊热啊,光啊色啊,统统都跟那个真东西无关。
用老子《道德经》的话来表达一下吧,这个不好多说,关键在于自己体味。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丹法修为中,第一步,不是搞意守,而是归元,或者叫归根。这一步其实说难很难,难到大多数的修者一辈子都没做到;说容易也容易,容易到有的人一瞬间就成了。所以这个也是需要点悟性的。当然不仅仅是需要悟性,更需要极高的心性。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一个人几乎在平时没什么欲望、没什么执著、没什么私心杂念、达到虚极静笃的程度。
一说虚极静笃,马上很多的人就想到是打坐入静,这就错了方向。正确的方向,是心性上的磨砺。而功夫上的变化,是随时随地的事情。
当然,也不是说打坐就不需要了,打坐是必要的,但是不到那个程度,丹道是不允许打坐的。什么时候才可以打坐?有两点条件:一,全身气脉和畅,并且开始有归元的迹象,此时正是由动入静之机;二,心神清净,一念不生,不染外物,有七窍合归一窍之势。
这种情况下,神离于外物,而逐渐六根废其用;气离于外应,而百脉渐归其源。此时已经深入于所谓“宥密”,此时,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得窍,已经是深入玄窍之内了。从外在来说,这个时候不但没有外在知觉,也没有呼吸,但是内在的胎息却发动了。
但是这个时候并没有“玄关大开”。需要提示的是,如果心性清净的程度不够,或者气脉不够和畅,此时入静的程度越深,越容易遇到麻烦,即幻境的呈现。之所谓麻烦,就在于此时幻境极似真实,而且心神往往并没有知道此为虚幻的觉悟,这个就跟做梦有点类似了,遇到什么情况,会做出什么反应,全看平时的心性修持了。
若是有福缘透破此幻,就会真入大静,而有静极生动的时机,即所谓忽然一觉。此一觉,正是所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噫!天心发现、玄关窍开,所谓的复命阶段开始了。
以上所说,仅仅是大体说个梗概吧,具体上功夫细致的变化,层次纷然,从玄关初启,到后来的玄关洞开,从元性初复,到元命来复,从小还到大还,深浅差之天渊,但是却始终不离这个根本的玄关一窍之内。所以古仙说,五种仙眷所自出,果之高低,证之深浅,全在各人自己修行了。
唉,此丹道之所谓绝密者,未知会心者有几。
说明一下,我这里是站在丹道的立场来解释道德经这段文字,或者是借用这段文字来解释丹道的一些问题,未必就是老子文章中原来的意思。
复命曰常,这里的常,是修为到了复命这一次第后,会产生“常”的境界,这个境界有两方面,一个是内修中到此会产生一个“常”,到这一步,借用今天人的话说,会自然进入了所谓“24小时功态”的状态;一个是在心性的修为与领悟中,会初步触及到一个“常”,本性初复,无论吃饭还是睡觉,无论什么样子的情绪都影响不到这个东西,所谓主人翁在四时春。
因为内在的先天八卦系统已经逐渐开始运作起来了,这个时候,就会明白所谓“一日中,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的意思,这个阶段中,真意是非常活跃的,随时会出现丹功中内在的变化,可能是在打坐呢,也可能是在走路呢,也可能是在睡觉呢,不一定什么时候就来了,来了就要尽可能的完成一个系统的步骤,或者称作周天,或者称为采封炼止,或者称为攒簇火候,或者称为时刻功夫。因为这个时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非常重要,而世俗中的一些外缘往往会有所抵触,所以这个阶段往往都是需要专修一段时间的,以便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后面,“知常曰明”,你身心中有这个常出现了,那么可以说你是这个明白人了,这个明,一个是性地的初步的明悟之明,一个,是功修中的内景洞明之明,至少呢,你闭上眼睛,不会象以前那样,一团漆黑,再者,就是你初步对于人的生命,性命二字有了实在的领悟。
不知常,而去妄为,那么就会招来凶祸。知常,就会有“容”的境界,能容各种不同的人,各种不同的意见,各种不同的境界,各种不同的相,甚至慢慢达到“包罗万有”的境界。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公了,因为他没有私心了,以百姓之心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