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小记:初识赵孟頫与他的楷书

赵孟頫,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他本身的书写特色是多变的,他的楷书成就颇高,我做了大量笔记与临习,有一个有趣的结构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处理左右、上下甚至是独体字结构时,有很多字都必须要黏连一笔。

在这里我称之为:粘连、接搭或者黏连,都可以,因为至今我没给他下定义。

像这种处理手法呢,一般是师承或者自己独特的处理手法见解吧,亦或者是时间久了的一个小毛病。插入几张图让大家来理解下,什么是黏连。

这个是出自《三门记》“殿”“始”两字可以看到,两个左右偏旁的相交处,会有一点点的接搭,可能也有人会说这是用腕啊,自然流露,或者让字形看起来更紧凑,但是请看下图:

“是”独体字,已经如此之紧凑了,为何偏偏还要接搭呢?

那么猜想要大胆一点,这是师承还是自创手法?

赵孟頫以魏晋书风入手,初时习“二王”,深得其精髓,后取法钟繇,又自述中年学习的褚遂良《孟法师碑》,所以结字“八分”,广纳博收,取其精华。由此我在翻阅、研究《孟法师碑》中终于找到了类似的处理手法,虽不普遍但至少说明,这样的黏连处理手法已经形成了一种技法。

                              “转”“志”出自《孟法师碑》

所以赵孟頫楷书中频繁出现的黏连手法是继承与发扬。

赵孟頫的小楷,可以看出赵孟頫不论在大楷还是小楷的处理上都加入了黏连的手法。给后世提供了丰富的造型借鉴特点。黏连手法可以让字变得更生动,赵孟頫运笔如飞,在书写楷书的同时增加了书写速度,在字形的搭配上,既彰显了赵孟頫在处理字形时的独特性,也增加了趣味性。

从艺术角度来说就是增加了节奏与流动的变化,这有可能是用腕的使然,彰显了点划与点划的连接,并不是所有的字都如此处理,说明了是为了,丰富技法、提供美感。

那我们在书写赵孟頫时加入这一元素会显得相当的有韵味!

以下是我的理解创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