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汉武帝时刺杀大将军案:李敢为何刺杀卫青?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位悲情人物随着这首滕王阁序让无数仁黯然神伤,而李广的儿子因为李广去刺杀卫青,这不得不让人千古哀叹,汉武帝时期的三大名将在这一些列的纠葛中,归于尘埃。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年底的一天,长安城大将军府里传出了凄厉的叫声。

  “有刺客!”侍卫武士们奋勇跑去,惊讶地看到大将军卫青正和年轻的李敢扭打在一起。李敢手持利剑,卫青死死握住他的手,前胸有一处伤口在冒血。

  侍卫们愣了一会儿,赶紧七手八脚地把李敢拉住。几个侍卫夺下他的利器,其他人拉开他和卫青的距离,还有人在旁边好声相劝:“小爷,你这是为何啊?快快住手。”李敢挣扎着,骂不绝口:“我要杀死卫青!”卫青被众人扶坐下去后,指指李敢,欲言又止

  这个行刺大将军的李敢是谁?侍卫们为什么对他这么客气?这个李敢可不是一般的刺客,而是当朝的关内侯、郎中令,还是刚刚死去的一代名将李广的儿子。李敢曾随父亲征战疆场,也曾随霍去病出击左贤王,力夺匈奴左贤王的鼓旗,斩首众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年纪轻轻就成了朝野中惹人瞩目的一号人物。侍卫们哪敢对他不客气啊?

  李敢出身清白,前途光明,为什么要刺杀大将军卫青呢?

  李敢行刺是为父亲李广报仇,他认定卫青害死了父亲。

  这一切还得从当年发生的一件大事说起。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战役,倾全国之力希望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朝野上下对这次战役精心策划,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经过多次交手,匈奴早已不是西汉帝国的对手了,所以此战的胜算很大。

  李广对这次战役寄予了厚望,准确地说他把一生的抱负和追求都押在了这次战役上。

  每一个战士都希望建功立业,希望能封侯拜将。李广也一样。他威名很盛,资历很深,身经百战,却一直没有实现封侯的夙愿。李广有纵横疆场、杀敌封侯的能力。他出身将门世家,从小箭法出众,加上身高过人,有猿猴一样的长臂,是名武艺高超的善射武士。唐代诗人卢纶在《塞23 下曲》中形象地描绘了他的风采:“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公元前165年,匈奴大举侵扰边关,李广和堂弟李蔡参军杀敌。此后除了一度参加平定七国之乱外,李广一生都活跃在西汉与匈奴的战场上,大小近百战,杀敌无数。匈奴人敬畏地称呼李广为“飞将军”。但是李广对武艺过于自,变得自负了。两军对垒时,李广要求自己射杀敌箭无虚发,常常是策马冲锋,不进入敌阵数十步距离之内不发弓,箭一离弦必有一个敌人应声倒地。李广的行为不免带有自我炫耀和逞强的意思了。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常常招致敌人的围追和同僚的非议。

  如果仅仅是喜欢表现个人英雄主义,李广还不会得罪朝廷的衮衮诸公。问题是李广在政治上极不成熟,被朝廷许多高官看作是眼中钉肉中刺。比如在贪腐成风、浑浑噩噩的官场中,李广洁身自好、励精图治。他平时爱兵如子,打仗时身先士卒,深得官兵的爱戴,所得赏赐都分给部下,坚持与官兵一起吃大锅饭。李广一生担任高官四十多年,死时家无余财,都花在军队上了。又比如李广厌恶制度,信奉自由放任的管理思想。在军队管理上,李广很宽松,行军时不列队,驻扎时不设岗,平时基本不训练,不重视部队的补给和辎重,军队纪律也很差。而且对军队繁琐的文件和会议制度特别反感,在军队里一律简化文案。汉军士兵都喜欢归入李广的麾下,都愿意跟随李广死战。然而,李广这一套显然不对朝堂衮衮诸公的胃口。

  早在汉文帝十四年从军抗匈,李广就杀敌多人,因战功升为郎中,进入了皇帝的禁卫军。李广多次跟随汉文帝射猎,格杀猛兽,勇力非凡。汉文帝慨叹:“李广可惜了,生不逢时!如果生在高祖时,封个万户侯都不成问题!”汉高祖刘邦是在乱世中厮杀起家的,汉文帝觉得李广能在乱世跟上了刘邦,肯定是开疆拓土的一代公侯名将。但是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等相对和平的时代,李广没有参加大战的机会,自然也就达不到西汉王朝封侯的标准--西汉王朝法律严格,规定必须建立多大功业或者杀敌多少人以上才能封侯。汉文帝死后,西汉进入了多事之秋。先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然后是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对匈奴作战,李广终于获得了杀敌建功的机会。可惜,一次次封侯的良机从他的指缝中溜走。

  李广第一次和侯爵宝座擦肩而过是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与叛军主力激战,建立了赫赫战功,并在昌邑城下勇夺叛军帅旗立功显名。这一次李广完全达到了封侯的标准。战后他的许多同僚和战功比他低的人都封侯了,但李广却没有任何封赏。因为李广在斩获帅旗后私自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这个梁王是汉景帝的弟弟,坚守河南封地,阻击叛军,战功也很显赫。但是他是汉景帝皇位的最大竞争者,朝廷中有那么一股人撺掇着要立他为汉景帝的接班人。李广私自接受皇帝竞争者的将军印,他想做什么?要服从梁王的指挥了?李广政治幼稚就幼稚在这个地方,主动站到了皇帝的对立面去了,最后落了个有功不能赏的下场。有些错误是永远都不能犯的,即使只犯了一次你这辈子都完了。李广的错误没那么严重,但在整个汉景帝时期他升官封侯算是彻底没戏了。

  汉武帝即位后,很赏识李广的盛名,调李广为未央宫卫尉。李广的政治春天来了。汉武帝筹划的第一次反击匈奴的大战役是马邑战役。汉朝伏下重兵,准备围歼南下的匈奴。李广以骁骑将军身份率军埋伏在那等待匈奴钻进口袋里,封爵晋升仿佛指日可待。结果,多疑的匈奴单于发现了破绽(汉朝人没经验,都去埋伏了,放着漫山遍野的牛羊不管,能不让人生疑吗?),中途退兵。伏击计划中途夭折。李广只好无功而返,第二次错失良机。

  汉武帝不久给了李广第三次封侯立功的机会。公元前129年,汉武帝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人率大军,兵分四路迎击匈奴。这一战,排名最后、初出茅庐的卫青一战成名,长途奔袭匈奴得手。而排名第一位、声名最高、资历最深的李广却全军覆没。战前李广迫切要建功立业,树大招风,被匈奴作为头号敌人来迎战。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下令匈奴务必生擒李广。于是匈奴集中数万精兵围歼了李广的部队,李广受伤被俘,寻机夺马杀回中原。归国后,李广别说封赏了,因为全军覆没按律当斩,付了赎金后被废为庶人。

  几年后,匈奴攻破辽西,北方告急。汉武帝起用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人敬畏李广,几年不敢骚扰右北平。公元前120年,李广率兵四千出右北平,和张骞所部分兵作战。结果李广受到了匈奴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被四万匈奴精锐包围。汉军士气低落,李广来去自如,加紧整饬军队,亲自拉强弩参战。这样坚持了一天一夜,汉军弹尽粮绝,败局已定。25 好在张骞带领一万骑兵及时赶到,解救出了李广。李广又失去了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汉武帝考虑到他浴血奋战杀敌众多,功过相抵,不赏不罚。

  至此,李广伤痕遍体,年到花甲,看似不能再上马杀敌了。照例,他的征战生涯要结束了。“自从反击匈奴以来,我参加了每一场战役。各部军官,才能在我之下的,因军功受封侯爵的有数十人。我打仗时从不落在他人后面,为什么没有尺寸之功封侯呢?难道这就是我的命吗?”堂弟李蔡和他一同起步,同时做的郎官,后来脱离战斗一线走高层路线,听皇上的话,办皇上交办的事,已经因功受封安乐侯,更在两年前担任了丞相。李广能力远高于堂弟,现在看李蔡成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丞相,自己蹉跎了大半生,年近六十,心里的不好受不用言表。

  汉语中产生了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李广的窘境:李广难封。

  现在有漠北战役这样的大舞台,李广怎么能放过呢?对于他这样的老人来说,这是人生的最后一次机会了。所以他坚决要求出征。但汉武帝并不想派李广出征。因为李广年纪太大了,而且威名在外,留在朝廷里当作“镇国之宝”威慑匈奴更好,汉武帝不想让他去冒险涉阵。李广苦苦哀求允许自己跟随卫青出征。汉武帝经不起李广一再请求,勉强同意他出征。暗地里,汉武帝找来卫青,告诫他说,李广年纪大了,急于求战,我们满足他的愿望,但你不能让他担任先锋,更不能委以重任,托付重兵。

  大军未出,李广和卫青就在作战部署上产生了矛盾。卫青安排公孙敖为先锋,自己率领主力跟进,从正面与单于主力决战;安排李广与赵食其领兵出东路,作为辅助。东路迂回难走,看起来也没什么立功的机会,李广自然是不愿意。卫青一开始就让他封侯的希望变得异常渺茫。李广心生怨气,听完行动安排后,既不争论也不说遵命,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

  李敢认为卫青这是挟私用人,嫉功妒贤,一开始就要把漠北之战的首功留给自己和亲信(公孙敖救过卫青的命),派李广走东路是挤兑他。而且卫青还给李广规定了会合的日期,给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李广赌气率军走了东路,部队在荒漠戈壁中迷了路,没有按期与卫青的主力会师。

  会师后,李广郁郁寡欢。汉匈最后一战结束了,从此“漠南无王庭”,匈奴远遁了。李广人生的最后一次机会丧失了。而且汉朝军法严峻,作战违期是重罪。李广一回到大营就躲入军帐,不见人。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大将军卫青做了一件更让人误会的事情。他派长史带着干粮酒食慰问李广,同时问问李广所部迷路违期的情况。李广年纪大了,资历高,本来就心情郁闷,现在看一个年纪轻轻、低好几个辈分的文官来质问自己,犟脾气上来了,对长史的问话不理不睬。卫青对李广的性情秉性还是没有摸透,长史回去后没法处理违期的事,又让长史去催李广的部下来听候审问。这一下军营的动静闹大了,李广所部的校尉们都苦着脸被叫了出去。李广很护部下,说:“我部下的校尉无罪,是我迷路的,责任在我。我现在就去自首。”李广召集部下,说:“我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这次跟从大将军与单于交兵,而大将军让我率部走迂回的远路,我迷路了。这些难道不都是天意吗?我已经六十多岁了,难道还要我去见那些刀笔小吏,啰啰唆唆地自我辩解嘛?”说时迟那时快,李广“嗖”地拔出佩刀,自刎而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卫青要不要对李广的死负责呢?事实上,他是遵照汉武帝临行前的告诫办事。而且考虑到李广数十年的战斗经验,卫青对李广的弱点是清楚的。漠北之战倾注了汉朝的全部国力和朝野的殷切希望,关系国家安危,也关系前线将士的生死,卫青为人小心谨慎,最后不用李广而用公孙敖,并没有徇私枉法、陷害李广的意思。李广辛苦一生,都没能封侯,客观地说不是汉武帝不想提携李广,而是李广身经百战,屡战屡败,实在是没有达到裂土封侯的标准。李敢将父亲的死归咎于卫青,不应该。

  话虽如此,李敢刺杀卫青的案子毕竟犯了。怎么处理呢?

  卫青让人将李敢好好地送回家,然后召集家人侍卫,命令不许将李敢行刺之事泄露出去。

  卫青温良和善,不愿与李敢为敌。更重要的是卫青自己的处境也很微妙,在权力场上如履薄冰。卫青家族出了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卫青自己和姐夫公孙贺、外甥霍去病封侯拜将、手握兵权,他还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卫家赫然是西汉帝国的权势第一家。家族兴旺了,掌权了,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最上头的皇帝、汉武帝刘彻权力欲望特别强烈。刘彻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一般雄才大略的人,权力欲就强,疑心也重。卫青一家的势力遍布朝野、手握兵权,自然也受到了刘彻的猜忌。姐姐嫁入卫27 家后,卫青的权势熏天,仿佛是“天下第二人”,刘彻的猜忌心理重新泛起,开始不信任卫家了。刘彻先是让卫青离开前线军队,招到长安来居住议政,将卫青高高挂起;同时分化卫青家人,重用霍去病,让霍去病牵制卫青。小伙子霍去病虽然是卫青的外甥,毕竟不姓卫,而且头脑简单,政治幼稚。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只知道行军作战打匈奴。刘彻曾经劝霍去病学点吴起孙子的兵法,霍去病回答说行军打仗不拘泥于古代兵法,学那些玩意儿没用。刘彻发自内心地同时也有目的地宠爱霍去病,着意培养,委以军事重用。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在继续,但卫青失去了对前线部队的直接指挥权,主要是发挥着名义主帅的作用。相反,霍去病在祁连山战役、招降浑邪王等事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年春天,朝廷谋划漠北战役的时候,刘彻干脆将卫青名义上的主帅也给撤掉了,命令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领五万精骑,兵分东西两路,远征漠北。双方互不节制,分头行动。

  漠北战役如今胜利结束,天下太平。汉武帝更加不需要声望超群、领兵驰骋的卫青了。卫青的权势建立在军功上,现在军功不可能再有了,只剩下皇帝的猜忌和防范。刘彻继续捧霍去病去压卫青。等卫青、霍去病凯旋归来,刘彻很客气地不让他们继续掌握军队。卫青是大将军,霍去病是骠骑将军,又是万户侯,没办法再提拔他们了。刘彻很有创意,新增了“大司马”的官职,让卫青、霍去病并列为大司马。卫青是大司马兼大将军,霍去病是大司马兼骠骑将军,地位相等。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那些墙头草和势利小人纷纷给霍去病拍马屁,有事没事往霍去病家里跑,套近乎。其中就有很多原来经常在卫青家里出现的面孔。霍去病家里热闹了起来,卫青家门口一下子就冷清了起来。好在卫青是一个厚道恬静的人,将这一切已经看开了。他家里人有时候也会感叹世态炎凉,卫青不以为然,认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愿地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

  遭遇李敢的行刺,卫青的第一反应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件事情传扬出去,对李敢不利,对卫家也不好,还不如保持一团和气。卫青毕竟是个好人。

  然而,李敢行刺让许多人看到了,压是压不下去了。事情很快传到了霍去病的耳里。霍去病一如既往的头脑简单,更理解不了舅舅的韬光养晦,他记恨起李敢,欲先除之而后快。他瞄准李敢到甘泉宫参加皇家狩猎的机会,人来人往,寻机射杀了李敢。名将之后横死,总需要有个交待。汉武帝正宠信霍去病,还需要霍去病制衡卫青的势力,于是替他说话:“李敢是被鹿触死的,可惜了。”这件事情就这么掩盖过去了。

  卫青知道后,惨然一笑。

  第二年(公元前118年),李敢的叔叔、丞相李蔡被扣上私自侵占汉景帝陵园前一块空地的罪名,被迫自尽了。他担任丞相四五年间,协助汉武帝治吏、改币、统禁盐铁等事,中规中矩。事实上,汉武帝选择李蔡,并非看中他的能力或者想法,恰恰是因为他平庸安分、循规蹈矩。还是那句老话,汉武帝是一个强权的皇帝,不能容忍强权丞相的存在。所以他执政时三五年就换一个丞相,李蔡只是其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李蔡是汉武帝的棋子、李广是汉武帝的棋子、卫青是汉武帝的棋子、霍去病是汉武帝的棋子,但李敢不是汉武帝的棋子,他的作用和分量不够做皇帝手中的棋子。李敢是个“搅局者”,讨人嫌,所以不如除去的好。从汉高祖诛杀韩信到汉景帝诛杀晁错顶罪,再到后来汉武帝腰斩公孙敖,西汉王朝一路下来血光不断。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挑棋子、用棋子是帝王为政的学问,皇帝老子掌握了就可以了,大小臣工没有必要学。合格的臣子应该是循规蹈矩、安心做好皇帝棋子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