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药的现代循证解读: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效果得到证实
导语
说到中医药,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传统、经验和安全,还是缺乏理论与不靠谱?随着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不断经受着考验,同时,它也在接受来自国际医学界的注视。用循证科学阐述中医经验,是中医药得到广泛认同、走向国际化的必要前提。前不久,一项发表在权威期刊《自然》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便将目光投向了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病治疗的中药——通心络。
撰文 | 苑天琪
制版 | 赵利
能“通心”的通心络
心脑血管病患者们服用的通心络是一种处方药,通常是胶囊或片剂。根据其药品说明,通心络含人参、水蛭、赤芍、冰片等中药成分,依照中医“君臣佐使”理论,各种成分比例不同,相互配合使用。
从功能上看,通心络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能够改善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胸闷、胸痛和由脑中风引起的半身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
通心络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代表药物,临床上已使用了二十余年,每年有数十万名心脑血管病患者服用此药物。通心络的临床应用如此广泛,科学家们也从未停止过努力,希望通过现代、严谨的研究方法,从数据而非经验上证明其疗效。此前已有研究证明,通心络具有降低血脂、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助于稳定颈动脉斑块。而这次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研究,则为这一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靠不靠谱,数据做主
此次对通心络效果的研究由山东大学教授张运领衔,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组长单位,联合35家综合性三甲医院开展,是我国开展的第一个中药制剂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大样本、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团队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1200余名40-75岁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一组加用通心络胶囊,一组给予安慰剂,当然,为了排除干扰因素,两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拿到的是什么。
在用药两年后,研究团队通过颈动脉超声等手段观察了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板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结果十分令人振奋:相比服用安慰剂的患者,服用通心络胶囊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板块面积相对基准有所减少,血管重构指数也有所降低。这意味着服用通心络的患者,血管壁更加完整,颈动脉内斑块也更少,因此更不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颈动脉超声是常见且有效的心脑血管疾病筛查手段。通过观察颈动脉的健康程度和斑块形成情况,能准确预测人体血管的健康状况,为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依据。研究者选择统计颈动脉超声结果来判断通心络的疗效,也是由于其稳定、可靠、易操作,能如实反映患者的血管健康程度。而研究结果也证明了通心络胶囊不但可以稳定血管斑块,且能逆转斑块对血管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