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r)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原文朗读】
子畏于匡:春秋时卫国的一个地名,在今天河南睢县西。孔子师徒周游列国第一站就到了卫国,在卫国待了十个月,得不到重用,便离开卫国想前往别国,要路过匡地。因匡人此前曾受过鲁国阳虎的欺负,而孔子的容貌很像阳虎,所以被误当成了阳虎,被围困在那里整整五天,还发生了打斗,差点丢了命,非常危险。《论语》中两次提到“子畏于匡”,在《子罕篇第九》中,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mò),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颜渊后:孔子离开卫国时,把颜渊暂时留在卫国以观动向,后来颜渊赶了上来,最后终于找到了老师。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匡地遭到围困,留在卫国的颜渊听闻老师有难,马上就赶上来找老师,最后终于与老师汇合了。孔子看见颜渊,高兴地说:“谢天谢地,我还以为你去拼命而死了呢!”颜渊说:“老师您还在,我怎么敢轻易先死呢?”在上一章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冉有也问“闻斯行诸?”,孔子根据他们的性格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子路做事鲁莽,孔子告诉他要三思而后行。冉有太过谨慎,孔子告诉他赶紧行动。总而言之,就是说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到了本章,论语的编撰者展现了颜渊的作为。颜渊是一个典型的柔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按理说不会“闻斯行诸”冲动行事,但是这一次颜渊却为了老师的安危挺身而出,展现出了颜渊勇敢的另一面。那么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具体情形是怎么回事?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章,我们需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子畏于匡”的情形。其二,“颜渊后”指什么?其三,孔子说的“吾以女为死矣”有什么含义?首先,“子畏于匡”在前面的《子罕篇第九》中已经提过了。“匡”是春秋时卫国的一个地名,在今天河南睢县西。孔子师徒周游列国第一站就到了卫国,在卫国待了十个月,得不到重用,便离开卫国想前往别国,要路过匡地。因匡人此前曾受过鲁国阳虎的欺负,而孔子的容貌很像阳虎,所以被误当成了阳虎,被围困在那里整整五天,还发生了打斗,差点丢了命,非常危险。其次,“颜渊后”。有些学者把这句话解读成,颜渊与大部队走散了,是最后一个归队的。这种解读没有大问题,但不太贴切,因为这样解读显现不出颜渊的勇敢,就无法与孔子后面所说的“吾以女为死矣”关联起来。这个“后”,并不单指颜渊最后才归队,而是说颜渊后来非要赶过来。孔子师徒离开卫国时,暂时把颜渊留在了卫国,因为孔子刚到卫国时,住在了颜渊的一个亲戚家,这个亲戚也是卫国的一个官员,通过他与卫灵公搭上了线。这次孔子离开卫国走得很突然,所以留下颜渊善后以观动向,孔子师徒被困在匡地时,由于一时无法脱身,孔子也派了弟子回卫国搬救兵。身在卫国的颜渊听到老师有难,毫不犹豫便赶了过去,这就是“颜渊后”的真实含义。第三,对“吾以女(rǔ)为死矣”这句话的理解,有不少学者把“以女(rǔ)为死”简单等同于“以为女(rǔ)死”,其实不太贴切。此处的“以”是“以为”的意思,而“为”在这里是作为动词用的,颜渊为了老师可以做任何事,甚至去与人拼命。从本章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颜渊这个文弱书生勇敢的另一面,同时也为孔子师徒的真挚感情而感动。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人为我们两肋插刀,我们又能不能为了他人和正义事业挺身而出。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