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勾起我儿时辈分的记忆

在农村,好多地方至今还是很讲礼的。这“礼",在家族中,辈分则是一个重要表现。一个人,即使他是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只要他辈分高,小辈的甭管年纪有多大,都还得恭恭敬敬地叫他"老辈子"。我已离开老家多年,辈分观念本已比较淡薄,同学李零最近又把它给勾出来了。

老家农村有句俗话,叫做:"幺房出老辈子。"我父亲在老幺,姊妹中排行老四的我,就和大妈家大姐的大女儿是同一年出生的。

老家在红岩坝山脚下的大冲边。从红岩坝下到镇溪河上东南桥两边,是我们王氏家族的大本营。老家院子门口冲中间,是一条小溪。在小溪两边的家族弟兄中,父亲年纪也比一些人要小。与老家院子小河正对面的下二坝院子里,住着的三个堂兄弟,他们的年纪都比我父亲要大好多。

我还跟下二坝王中期伯爷的大儿子王良玉大哥的大公子年纪相同。王中期一共有五个儿子。

王良玉大哥的大儿子小名叫“苍娃儿”,学名“王永苍”。论辈份,我父亲比王良玉高一辈,我则比王永苍高一辈。但那时,我头脑中根本没有这种辈分的概念,是永苍的妈妈宗大嫂让我长了记性,树立了这种观念。

有一次,永苍母亲宗大嫂在下二坝门口大声喊永苍的名字,我就在我们院子门口大声地答应她:“哎!”她心焦,我却去捣乱,她听到后就生气了,数落我:“你高板凳不坐要来坐矮板凳!”当老辈子是坐高板凳,当小辈是坐矮板凳。我无言以对,知道自己整拐了!从此才明白这个辈分是不可逾越的,是需要维护和遵从的规矩。

我跟永苍的辈分上的纠结,经过那次小小的风波以后,看起来算是解决了。不久前,我又和永苍谈到辈分问题,我总觉得大家年纪都差不多,可硬要这样划分,有点"那个"。可永苍却说:"家族辈分还是要讲的哦!同学、同年纪又当别论!”

我十多岁读初中、高中,开始住校。到了后来,与老家渐行渐远。到现在,分开了数十年,也脱离了老家那种在一个家族里按辈分而不按年龄分“高下”的环境。在外面,也能见到老家人,也能见到同一个姓的,但见得多的,则是异乡人,异姓人,相互之间的称呼,是社会性的,“老师"、“师傅”,"先生”、”女士”,“大爷"、"大娘"、“大哥"、“大姐”、"小弟”、“小妹"一类的。这个时候,年纪大的,自然就更受尊敬,而没有辈分之分。

以前,父母在世的时候,回老家的时候多些。十多年前,父母都去世后,回去的时候就更少了。近些年,我在外面,往往一年回家一次,有时甚至两年回一次家。回家时间不多,回老家时间就更短了。次数少,又匆匆忙忙的。老家变了,修起了不少楼房,也变得陌生了!那些长大了的孩子,又结婚生了小孩,根本不认识,更分不清谁是谁家的了。

去年,永苍又联系上了我,我们加了微信。永苍又把我拉进了班里建的群里。我与同学们三十多年分别和音讯隔绝后,又在群里重聚首。几十年来,风风雨雨,同学中间自然发生了诸多变化。

而最有趣的变化,则发生在我和李零之间。“炬老!"记得刚进群时,同学李零就这样跟我打招呼,把我整懵了。后来,永苍来揭开了“谜底":“李零是我妹夫,我三爹的大女王一妹妹的老公。”原来如此!

对永苍的三爹王良田我并不陌生。他当过村里的村长。当时,他才三四十岁,声音洪亮,身强力壮。后来,上了年纪,却腿脚上产生了毛病,一度行走都成问题,只能坐在轮椅上。稍好些的时候,由三嫂或王一搀扶着走动,我还去看望过他一次。

现在,永苍和李零由同学变成了亲戚,感情更深,关系更密切了。我也跟着升了一级,给李零当起了“熟老丈人”。几十年来,我在外面,对这些一无所知。只知道王一那时还是一个小姑娘。一转眼,几十年时光飞逝,王一已当了奶奶、外婆。而她的老公,竟然是我熟悉的,我和永苍的同班同学。而李零呢,则乐此不疲地叫我“炬老”,炬是我姓名的最后一个字。我连忙对李零说:“我们是同学哦,又一般年纪,不必拘束,随意一点好!”我感到有些不自在。同学嘛,年纪差不多,干嘛那么讲礼!随意一点多好哦!可李零却并不认可我说的话,并不打算让步:“这恐怕不行!规矩不能破了!”我说:“你这是准备要把我喊死哈!”李零笑而不语。

李零的话,又把我的思绪,从遥远的他乡拉回了故乡。我想起不久前,老家家族幺叔王中宽讲的他几年前回老家见到王良培时的情形。

王良培:“回来啦!幺叔!”

王中宽:"良培!回来了!”

王中宽是东南桥的我们家族中的一个小老辈子,当时他才四十出头,是个理发师,在外面当老板开美容美发店。

而站在王中宽面前的王良培,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六十多岁了,穿着又脏又旧的衣服,头发很长,胡子杂乱,看起来十分苍老。从让大儿子替代自己工作,然后自个从工作单位木桥沟水管所回家务农已十多年,他对农活早已由外行变成了内行。

王良培的父亲二伯,去世前是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为人处事公道、正派,深得群众拥护,威信很高。二伯去世时,王良培刚到木桥沟水管所工作不久,下班才回家忙着做家里自留地和承包地,他对农活又不熟,干起来十分吃力。王中宽的父亲王德成二爷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帮一把王良培家,犁田、栽秧、打谷,干了几年时间,以此报答老支书。他说:"良培年轻,又在木桥沟水管所上班,下了班才回家干活,还不大会做农活,我不帮他咋办?"王中宽、王良培这一老一少两爷子路边简短的招呼,看起来很有趣,辈分上王中宽与王良培是一老一少,年龄上却是王良培比他大得多!这简短的招呼里面,道出了两人之间浓浓的感情,让人感慨万千!这个辈分的问题,真像一根绳子,生生地要把人拉进老家过去那些深情难忘的岁月里去!

我想起了小时候我们生产队里的闵姑爷,他老婆是我家族里的一个姑姑。闵姑爷很会说话,嘴巴很甜,喊人喊得很响亮。碰到人,总是“大爷”、“大娘”、“叔叔”、“孃孃”、“大哥"、“大姐"、“小弟弟”、“小妹妹”地叫个不停。人们问他为何如此,他笑答:“喊死了又不要你埋!”

当年,永苍的二爹才四十多岁。有一次,我们家有事,他来帮忙。在吃饭时,他摆了一个小龙门阵。有一次,他去赶场,有一个年轻人就叫他“大爷!"他摆龙门阵的时候,觉得有人叫他"大爷”,他很高兴,眉飞色舞的!那时,我才十多岁。一眨眼工夫,也有人这样叫我了。这既是尊敬,更是人变老了的表现,给人的一种感觉。

想起闵姑爷的这句话,听听李零一声声的不怕把我喊老的“炬老”,我想,我还真不能让他一叫,就乖乖地老去。我当岿然不"老",让他自己都叫累了、烦了,而懒得叫了!

王良炬 2020年12月22日 北京

(0)

相关推荐

  • 【郁氏文化】客从何处来 —寻根之路 (文/郁光雷)

    郁氏文化 客从何处来 --寻根之路 文/郁光雷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央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的开篇引用诗,是唐代贺知 ...

  • 谈谈字辈和取名

    谈谈字辈和取名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一个人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 ...

  • 饶阳王岗惊现300年前的艾姓布质家谱

    真是无独有偶,上些天,我写了饶阳西里满村惊现清朝时期的靳氏布质家谱,发在公众号<村里村外事和家在河北的<今日头条>号上,有读者留言说饶阳王岗村有300年前的艾氏家谱. 今天,饶阳王岗 ...

  • 【民俗文化】农村看重辈份,让你把小仔伢子叫爷,心里怎么想?

    (别看我人小,在村里我的辈分大,不管你服不服,你得管我叫爷) 农村看重辈份 让你把小仔伢子叫爷,心里怎么想? 关山听风 农村宗族之间按辈分叫人,该怎么叫就怎么叫,哪怕让我把小仔伢子叫爷,心里也没有什么 ...

  • 读书|《红楼梦》批注式精读Vol.131:第十一回精读③

    131 第十一回精读③ 原文节选 批注精读 [批注]尤氏是贾珍额妻子,从辈分来看,是与王熙凤和宝玉一个辈分的,而要比邢夫人.王夫人低一个辈分,所以作为晚辈要询问长辈的意愿.同样,摆饭后,众人的座次也非 ...

  • 刘姥姥一家身上有三个矛盾,年纪辈分都错了,曹雪芹也难自圆其说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有很多不合理的线索.比如她这七十五岁的老婆子,竟然外孙子外孙女才四五岁,就很有问题.虽说生育晚也常见,但没道理刘姥姥女儿早不生,偏偏四十多岁才接连生了两个孩子.所以,刘姥姥一家的年纪 ...

  • 还是老家过年有年味儿

    又要过年了,小区变得新颖了好多,挂灯笼扎彩灯热闹非凡,上班的人们忙碌起来,应该是备年货的气氛.这是疫情后第二个春节,2020鼠年,人们在提心吊胆中闷在家度过了一生难忘的春节,牛年将至,我和妻子商议还是 ...

  • 札记第二太行八陉 李零《大地文章》

    太行八陉xínɡ "中国北方有三条线:35°线是王都线,从宝鸡,到岐山,到咸阳,到西安,到洛阳,到偃yǎn师,到郑州,到开封,一线排开,全是古都:38°线是华夏御北的第一道防线,石家庄.太原 ...

  • 李零:诗与酒

    --从清华楚简<耆夜>和北大秦简<酒令>想起的 李零 从前,我根本不沾烟酒,就连插队,也不抽不喝.我记得,离北京前,同学在颐和园聚会,他们全醉了,有痛哭流涕的,有咧嘴傻笑的,有 ...

  • 李零:《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

    <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我想把来龙去脉讲一下. 现在,市面上讲<周易>的书真是铺天盖地,热心的读者也人山人海.我不想重复各种老生常谈.胡吹神侃,说此书最最符合科学,处处蕴含哲理 ...

  • 李零:什么是中国(深度雄文!)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据李零教授演讲实录整理 中国古代看山水的时候,有一种"阴阳"的概念.我们看这张世界地图,注意一下中国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位置.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的旧大陆(整 ...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周易》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

    <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我想把来龙去脉讲一下. 现在,市面上讲<周易>的书真是铺天盖地,热心的读者也人山人海.我不想重复各种老生常谈.胡吹神侃,说此书最最符合科学,处处蕴含哲理 ...

  • 李双江《小小竹排江中游》勾起儿时难忘的记忆,唱的别有一番风味

    李双江《小小竹排江中游》勾起儿时难忘的记忆,唱的别有一番风味

  • 全文 | 李零:说晋楚争霸

    编者按 最近,李零老师先后为湖南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院两个大展,写出介绍文章.前者名为<东方既白--写给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已于今年3月在活字文化全文发表.这次,我们刊发与山西省博物院大 ...

  • 李零:重归古典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点文末"阅读原文",可访问李零专栏. 我们的经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不是五经,不是九经,不是四书五经,不是十三经,而是现代人眼中 ...

  • 今天看到这一副对联,勾起了儿时的回忆,

    今天看到这一副对联,勾起了儿时的回忆,记得小时候我家堂屋也挂了一副这样的对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这里家里过生拜寿都会送那种卷轴对联,挂堂屋的,和春联有区别,上面有题跋,会说什么事情送给谁,后来九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