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睦郎:我们将继续沉默的旅行
关于橄榄树
高桥睦郎(日本)
关于橄榄树
我们知道的不多
那数以千计的叶片在正午的光中
微微摇动着沙沙作响
它的根所抵达的地底下的黑暗
我们并不知晓
从根部长出的无数须根搂抱着
几十代、几百代死者的堆积
他们相互重叠、相互融合变为一体
他们的记忆、悲伤和欢喜
我们并不知晓
还有渗出的纯粹物质
被须根吸收,通过树干之路
作为光倾注而出的秘密
我们并不知晓
但是,走到树旁坐下歇息
或阅读、约会和交谈
有时还写生
接受迟早到访的死亡
追加进地底下死者们的堆积之列
被须根吸上来,随着叶片的摇动
转身为倾注而出的光
仅此而已
高桥睦郎:我们将继续沉默的旅行
日本文学搁置了许久,最近读得多是便是诗歌,先是谷川俊太郎,再者是高桥睦郎。高桥说每一天的到来都令自己感到不安,诗人的不安,让他的诗歌从死亡中披荆斩棘,看似暂时摆脱了困惑。他们在谷川那里撇见夏天纯净,我不仅没有读到,甚至不安,每一天,远甚于高桥。
高桥与母亲的距离感产生孤独,因此进入诗歌的世界。回溯诗人的耿耿于怀,再也难以与母亲和解。当幻想和语言试图成为一个孩子诗性玩耍的唯一,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生活关上一扇门,也打开了一扇门。
高桥在33岁出版的自传体小说《十二的远景》中,曾提及幼年时代,母亲撇下年幼的姐姐和他,跟情人私奔。这种永不消逝的暗伤,一直如影相随着高桥。
诗歌《死去少年》,高桥是“不懂得爱的少年”,“长出无依无靠的芽”,再联系诗歌的标题,少年低吼,“我想得到与影同等的光”,这几乎是全身的力气了。
生和死更像文字中的游戏,高桥与母亲的距离,“我至爱的、唯一的母亲”,被血缘紧紧拴住了,他幼时孤独无助的叹息,到如今也是垂垂老矣。关键是生而为人,基本上都无法选择。
高桥诗歌中的悠远,写信的诗人,未来的读者,我写的时候,还不知道是你在读,你读的时候,我也未必在了。作家流传于世的作品,与读者的互动性,便透过文字的巧妙组合传递了。
这大抵也是高桥宁愿一个人读一百遍,也不愿一百个人读一遍的意思吧。尽管活着有这样那样不可预知的不安,活着仍然是太美好中最好的 一种。三岛由纪夫经常浮现在高桥睦郎的脑中,挚爱的情感早已在文字中烟消云散。
不要妄图在高桥那里去寻找博尔赫斯的神秘与虚妄,他的诗歌类似他经历的人生一样忐忑。这种复杂凌乱在于诗人其实并没有丝毫的回避,包括他回答媒体时的坦率,诗歌的现代与古典紧张关系,同时存在于诗人对于世界的窥探。
写作时打破生活藩篱无可奈何的办法,诗人的努力可能会效果明显,他们更想对俗世证明自己的不俗,和众人的不一样,譬如海子的卧轨,三岛的切腹,以及高桥的同性等等等诸如此类,以性命为代价击打出沉闷世界的火花。
不迷恋诗歌,而是迷恋世界的谷川,或许言尽了诗歌的奇异,生活只是诗人们避之不及的调料,赤橙黄绿青蓝紫,诗歌存在于遥不可知的地方,是无法预知造访者。人生就是蝇营狗苟,已经辨不出高桥与三岛爱过的痕迹。
爱这东西吗,与世界和自己的虚妄相比,存在于高桥的诗歌里。所以宁愿去体会高桥流淌的血色,而不愿再徜徉谷川的风轻云淡。无论如何的回避,都难逃世界和自己都是一种虚妄的既定,也正因为是虚妄,自己和世界才得以存在。
有时候的爱,或许是支持个体沉醉虚妄的慰藉吧。
【 绘画: 彼得·多伊格(英国)】
前篇回溯
- The End -
花花君
入群请加花花君
备注入群
花花视界微信群
浊世流转的清凉
一个文艺大叔的个人呓语
读书、看电影
用心灵旅行
长按指纹3秒“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zhl172901515】
更多微信公众号
夏之桑榆
或许除了设计、摄影、生活中的小确幸,我们什么都可以聊
子淦语妙天津卫
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烂柯记
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