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教学案例及反思
《腊八粥》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会默写“腊、粥”等生字。
2.能正确性、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
3.体会本文对腊八粥细致入微的描写。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
2.体会本文对腊八粥细致入微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
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吃过腊八粥吗?你们感觉那味道怎么样?
生1:味道不怎么样。
生2:味道好极了。我喜欢喝。
师:咦,看来腊八粥也很委屈啊,它伺候不了所有的人!
生大笑。
师:孩子们,你们注意到老师说的话里有一个字很特别不?
生:吃,应该说喝才对。
师:那老师为什么说吃腊八粥呢?有谁发现了什么?
生:因为腊八粥比一般的粥稠。
师笑:嗯,很有道理。
生笑。
师:那接下来,我们看看沈从文先生小时候是吃腊八粥还是喝的腊八粥,他们那个时候的腊八粥怎么样?会不会比我们现在的要好?同学们去读课文找答案吧。不会的字词要圈出来哈。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字词,初探课文内容
师:现在把你们不认识的字写到黑板上去吧。
生积极到讲台上写生字生词。
师纠正个别字的写法,并正音。
师板书:贰 咽 匙 脏
师:大家一定要注意“贰”的写法,不要多一撇,那个斜钩一定要写长,这样才好看。其它几个字,咱们大家注意观察,还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它们都是多音字。所以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现在解决这几个字在本课的正确读音。
生查工具书,师再正音。过程略。
师:孩子们,你们读完了课文,那么知道不知道那个时候到底是吃腊八粥还是喝?
生抢答:吃!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读课文原句。
师:你们看得可真细啊,我没有看到的,你们都看到了。文中有一个比你们还要小的男孩,你们觉得他怎么样?
生:是个吃货!他太馋腊八粥了!
师生笑。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他太馋腊八粥呢?
生: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就是吃腊八粥前,八儿就很馋了。
师:那大家找一找这段文字来读一读吧。
生读文段。
师:你们觉得哪些话最能表现八儿的馋样?板书:馋样?
生1: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生2: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生3: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师:你们可真厉害。那你们自己有没有特别馋的时候呢?
生1:我妈做好吃的时候,我就特别馋。
师:那你当时是怎么馋的?说来让我们也笑一笑?
大家笑。
生1:就是肚子里咕咕叫,嘴里流口水。
师:是不是口水直流三千尺?
师生笑。
师:那么有一个同学能不能来描述一下这位同学的馋样?
生2:九儿放学还没有到家,就闻到厨房里飘出来的香味了。这香味像一根绳儿牵着九儿跑到厨房,哇,红烧排骨,九儿的最爱,只见他把脖子伸得老长,舌头也伸得老长,那口水差点流到锅里!
师生大笑!
师:哇,你这描写水平,不比沈先生差啊!在下佩服!
师生再笑!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想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生读课文。
生1.腊八节那天,八儿的母亲做腊八粥,那粥太香太浓太好吃了。
生2:在腊八节那天,八儿的母亲做了腊八粥,八儿盼着吃粥,并最终吃上了粥。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两位帅哥谁说得更好。
生:李嘉(第二名同学)说得更好,因为他说的更能概括文章所有内容。
师:说的很好。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要语言简练,还要概括全面。李嘉同学做到了这一点。让我们为他鼓掌。第一位同学虽然概括不够完整,不符合我的问题的要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很富有感情色彩。让我们也给他鼓掌。板书: 腊八节盼腊八粥吃腊八粥
四、小节
本节课我们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并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初探,了解了课文的整体内容,大家做得不错。下一节课要继续努力。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词两遍。
2.背诵你喜欢的片段。
板书设计:
腊八粥
贰
咽 馋样? 腊八节盼腊八粥吃腊八粥
匙
脏
《腊八粥》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节好课的的标准是什么?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要将枯燥的呆板的文本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学生容易并喜欢接受的内容,传达给学生,并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一节课让他们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不由自主”地积极参与到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中,并能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最明显的亮点在于师生互动率高,学生的参与度高,且效果良好。整节课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师生之间的问答中进行,而这种问答并非那种死板的、僵硬的、公式式的问答,而是充满着思考、能动、机智、乐趣,每一名孩子沉浸在这种问答的快乐中,也就是沉浸在了学习的快乐中。在这种问答中,预期的教学目标不但有交地完成,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提升了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你看,在其间,很多的孩子的回答,简直是神来之笔。这样的效果,是那些课前已经预设好了各种环节的教学很难实现的。
再则,本课的问题设计得很巧妙,最主要的是这个问题切入的顺畅自然,没有教学环节转换的生涩感。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时间安排得稍满了些,使课堂的节奏显得快了些。另外,师生之间的问答可以更精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