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敏:一语天然万古新
一语天然万古新
——关于当代诗词如何描写现代生活的随想
作者:赵秀敏
一语天然万古新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作者简介:
赵秀敏,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现居深圳。潜心诗词、楹联,别无所求,偶有所得,乐不可支。多次在全国对联、诗词比赛中获奖,亦多次受邀于广东省内开展楹联、诗词讲座。
前 言
2019年6月28日,第四届广东中青年诗词论坛在佛山南海召开,今天收到省学会寄来的论文及作品集,遂把会议时写的一点关于创作的随想发出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认识还很有限,以期得到方家指正。文中所提及诸位师友,若有得罪,先行致歉。
秀敏于即日
1
诗人立足于当代,对于生活中的各类感悟,有感于心而发为诗,诗是高雅的文学艺术,同时诗词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社会性,不是孤立存在,置身于现实社会中,用我们的笔触描写现代生活,抒发自身情感。
诗最难得是语出天然,学诗从浅入深不容易,反过来,要做到深入浅出其实更不容易。当我们回顾自己学习诗词创作的过程,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深有感触。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和层面,我们用心追求的境界一定是不同的,这和我们的见识、胸襟、志向都有关系。
说到描写现代生活,目前我所接触到的诗人们多分为以下几类:
2
一、书写生活感受的诗人:
难得的是还有很少数的人,是真正的诗人,他们富有诗心,只肯为自己内心而写诗词。他们不追逐权势与名利,懒问世间浮华。所写的诗词作品,能做到传承古韵,又有新意,做到意与境的统一,不仅仅是小儿女般的只写情感、相思。他们所描写景象开阔,抒发情感或真挚、或浓烈、或淡而有味,各种风格不一一罗列,我们还是用诗来说:
1、张智深的一首诗,真可以做令人过目不忘,有警句足以令人警醒。
望黑龙江东故国领土
作者:张智深
关山遥望朔云中,铁马王师梦已空。
唯有西风心不死,年年吹雨过江东。
这首诗的后两句,时常为大家所提起,我读当代的诗词不多,能记住的也少之又少,唯这两句读来只觉余韵不绝,真可绕梁。
2、诗人李梦唐的七绝为很多时人推崇,他的《咏史》诗中:“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两句直逼古人格调,真有截断众流的力量。另有:
癸未仲春自京回乡
作者:李梦唐
十年孤旅偶还家,童子窥帘母递茶。
却睹棠红心自怃,事亲不及一庭花。
对于这样的情景,每一个长期在外漂泊的游子,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归乡还如客一般,最后心中的感伤,通过“事亲不及一庭花”来表现,陪伴母亲的时间还不如庭前所开的花,这份无奈只有远在异乡的人才能真切体会。
3、顺德近百岁老诗人:梁藻成先生,笔下诗词波澜壮阔,读来深是感佩老人诗卷中字里行间的张力,这种对文字高度的驾御能力和他自身经历结合起来,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时,令人耳目一新。
庚辰酷暑儿辈欲为装空调 却之
作者:梁藻城
伶俜百事漫更张,多谢儿孙知暖凉。
六月蒸楼怜侣苦,五更清梦断人肠。
纸帘覆牗依然在,汗雨挥葵岂淡望。
寒暑共撑四十载,镜台犹带旧时香。
初读还觉是平常人语,笔下渐写渐沉重, 最后两句:“寒暑共撑四十载,镜台犹带旧时香。”怀念去世的夫人,感人至深,这种浓郁、深沉的情感,用寻常字句表达出来,给心灵的冲击更大,掩卷之后还可教人细细思量。
七绝杂诗十七首(第七)
作者:梁藻城
断肠又听小陂塘,抽尽红心草带霜。
幸有沉哀埋肺腑,秋云春梦太茫茫。
这首诗笔下的情感沉痛而真挚,我有时会思索,诗的极致应该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笔下的自由,如古人写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还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今天歌里所唱: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心内强烈的情感发而为诗,诗是情感的自然迸发,是真情无羁的流露。
3
二、描写当今打工生活、思乡一类作品的诗人:
如今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中,打工人群成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要群体,由此而生的“打工诗词”,这几年在网络中、诗词大赛中也比较容易获得到一部分评委的关注。
1、其实这类作品我相对比较熟悉的一个诗人是:天许/葛勇,他写离家在外的漂泊的感触,颇多动人之作,聊录其一和大家一起品读。
周末赴成都与妻女小聚旋别
作者:葛勇
阖家才两日,转瞬又飘萍。
蜀栈同听雨,羊城独望星。
艰难诚世事,希望信前程。
离别终非易,相看泪欲零。
两日短暂团聚,长时间的别离,诗人笔下写来情感真挚、深沉,身如飘萍,感悲世事艰难,虽然寄希望于前程,临别终是感伤之极。用笔很朴实,难得之处在于这份朴实之外的沉郁,如此字字关情已然不易。细读天许很多写思乡、思亲的诗都是如此不饰浮华,大概也合了:“至实不华,至辞不饰。”这个道理吧。
另外说到打工诗词,人们常会提到两个人:倪昌盛、张小红。都是非常年轻的作者,和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也很贴近。
2、倪昌盛这个1991年生的年轻诗人,近年来多次获奖,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他的诗很平易近人,用语、节奏都和别人迥然不同,每每在诗的最后能留些期盼,让人看到希望,这是他的所长之处。
儿童节感赋
作者:倪昌盛
肩头抛去那书包,又把生存慢慢挑。
退二十年春正好,望三千里路犹遥。
将泥不再当成饭,为米终于折下腰。
若是童心能久伴,此身何惧入尘嚣。
如以上这首诗中的颔联的节奏和语感很特别,“将泥不再当成饭,为米终于折下腰。”闲话家常般的将生活中的万般无奈写出来,却似乎是我们都曾经历过,容易引发共鸣。最后结尾写长葆童心也给人以希望,可见人于艰难中振作起来。
3、还有个诗人是甘肃的张小红,她创作取材多涉及打工,思乡、留守这一类。仅选一词共读:
浣溪沙
作者:张小红
半为光阴半为贫,忍将离恨换微薪。高原独与雪霜亲。
伤我瘦肩无处靠,怜他薄被有谁温。天涯同是打工人。
因与其自身经历有关的诗词多,写作融入自身情感,这种写困苦的诗词,亦合 “愁苦之言易巧”的道理。加之对这种打工情绪的抒写,更容易引起诸多背井离乡打工者的共鸣,被有些读者群体所喜欢。但其诗词也有她的局限性,其诗词未曾见豪迈,也多浅显、轻巧,不见深层思索和升华。若能再跳出一层看,于诗词的造诣或可更上层楼。
4
三、沉迷于个人情绪和风花雪月的诗人:
一类沉迷于抒写自身的各类情绪,所写内容多是风花雪月,他们的作品多涉及自身情感,若能做到感人、新颖,这其中也会有不少佳作产生。
但是他们作品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是取材单一,而不善于变化,长时间的专注于个人情感、或某种体裁,很容易形成一种惯性,就像给自己设定了无形的套子,最后自己也无法突破。读了这个作者的几首作品后,你慢慢会发现,他多数作品的情感都在重复之前的,在一种自怨自艾中徘徊。
例如:张志如,这个女同胞的诗词,写得在也应算是这类作品中很好的了,但是却太多哀怨、伤情的成分,要打动人也更容易。
无题
作者:张志如
荧屏方寸事无垠,悲喜凭何见划痕。
君意或如掌心雪,只堪冷去不堪温。
这首绝句,写得很是灵动、可人,“划痕”一语和前面的“荧屏”联系起来看,妙不可言。荧屏上的划痕是可见的,而悲喜在人心中的划痕却是隐而不见的,只有个中人冷暖自知。“掌心雪”之喻也非常新颖,只能看着冷去,却不能温暖。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来写情感的疏远和冷淡,读来更觉诗中其人楚楚可怜之态。
这样的作品也很好,偶然为之,也很见巧思。尤其是女同胞,本身情感细腻,若写起这一类寻愁觅恨的哀怨起来,恨不得个个要直逼纳兰去。但个人总觉得写太多伤情的诗词,太拘于小我情感,未免风格过于单一。总是长期沉浸在这样哀伤的情绪里书写,难以走出来,终怕文字会影响人的心性。
5
我们处在学习的不同层面,难免有被自己认识所局限的时候,但是多读书、多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却可以给我们提供无穷的精神食粮和创作源泉。虽然我们处在现实的社会和千百年前的生活、习惯已然大不同,但是我们优秀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完全斩断。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自身感情的抒发,这些都为我们写诗提供了非常多的素材。
最后我想到元好问的一句诗:一语天然万古新,想以此为今天的随想作个总结。同时也还想到一个词:文如其人,透过文字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性格,所以更希望在每一首鲜活、灵动的诗词背后,读到一个真实的作者,我们每个诗人,能够不辜负这个时代,都能多为自己而书写。
精彩回顾:
关注陶然居,感受诗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