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古刹-集摩崖大佛、石窟和地面建筑于一体的太原龙山童子寺
童子寺位于太原市西南约25公里龙山之北峰,海拔约1230米,是龙山最早的重要建筑之一,距龙山石窟仅一公里。这里南、北、西三面环山,形似簸箕。山上树木茂密,环境幽静,是佛家修行的理想之所。童子寺遗址坐西朝东,可分为南北二个部分。北部为北齐大佛前的佛阁遗址,南部为寺院主体部分。寺院修建在东坡靠近山顶的平地上。佛阁是童子寺主体建筑,北齐创建,依大佛龛建造,东南北三面砌墙,为石窟和地面寺院相结合的特殊类型。站在寺院的遗址上,向东极目远眺,是晋阳古城遗址。
童子寺是北朝至唐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创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天保十年(559 年),文宣帝曾登童子佛寺,可知寺院的创建和大佛的开凿与文宣帝有关。唐显庆末年, 高宗与则天皇后巡幸并州,瞻礼童子寺大佛并特制一领袈裟,派遣宦官使者为大佛披挂。金天辅元年(1117年)毁于兵火,明正德初年(1506年)重建,清嘉庆以后废弃。
寺院后的东向崖壁上有北齐开凿的洞窟5个,现造像已风化不清。仅存一佛像及少量摩崖石刻。
童子寺是国内首次科学发掘的,集摩崖大佛、石窟和地面建筑于一体的山地佛寺类型。迄今为止,国内尚未发掘过同类寺院遗址,尤其是大佛前的佛阁建筑。因此,童子寺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北朝佛寺类型以及北朝、唐代佛阁建筑类型提供了新的资料。
据明洪武《太原县志》记载:“童子寺,在县西一十里,天保七年(556年)北齐弘礼禅师栖道之所,有二童子于山望大石俨若尊容,即镌为像,遂得其名。”可知童子寺及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
敦煌文书中有唐玄奘《题童子寺五言》:“西登童子寺,东望晋阳城,金川千点绿,流水一条清。”
| 燃灯塔 |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前世为菩萨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必能成佛。燃灯佛是早于释迦牟尼的佛祖。因为在他出生时,身边一片光亮如燃灯,故名燃灯。燃灯石塔取名和象征的渊源于此。
佛阁前这座燃灯石塔,有专家认为此燃灯塔是我国已知现存最早的一个石质燃灯塔。对研究南北朝及唐代寺院格局、佛教发展史及石刻艺术变化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塔高4.12米,呈平面六角形,底部基座为六角须弥座,座下刻有六力士。塔身中空,在圆形的灯座上有个六角形灯室,灯室三面开门,其他三面均雕刻二菩萨立像。塔顶为六角形屋顶样式,顶部透空,便于燃灯烟火排除。整体石塔因风化严重塔身造像已模糊不清。传说,当年燃灯塔点燃后,能照到晋阳城内的金蛮殿。《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 佛阁区 |
佛阁是童子寺主体建筑,北齐创建,依大佛龛建造,东南北三面砌墙。按叠压关系,可分早晚二期。早期为北齐墙体,条石垂直垒砌,墙体厚2.2米,南北面宽越34米,东西进深约5~8米,墙体现高7.5~10米。条石垒砌,内壁雕千佛,千佛具有典型的北齐造像特征。东阁墙中部开一门道,门宽约5米,有门槛。阁内面宽3间,进深1间,方砖地面。后壁为石砌佛座,高4米,上沿出三层叠涩。座上为高达20余米的无量寿佛。座前有一排直径1.4米的4个大型圆形柱础。阁内南壁分上下层,下层为石条砌筑并列的两个佛龛,内各置北齐圆雕一佛二菩萨像。上层台依壁置北齐圆雕三佛二菩萨像。
晚期为唐代护墙和前廊。北壁护墙上新发现唐代绘制的佛龛壁画,有楣龛,内绘一高1.65米的坐佛,是中原地区保存年代最早的寺院壁画,十分珍贵。壁画揭去后,有唐代护墙中镶嵌一块唐开元二年(714年)童子寺浮图铭方石,正面雕坐佛龛,两侧面为精美的线刻佛说法图。阁前建面宽5间,进深1间的前廊,有排列整齐的大型宝装覆莲檐柱石柱础5个。
佛阁是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演变中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童子寺北齐佛阁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实物,为探讨唐代寺院中佛阁建筑的渊源提供了直接证据。
| 石窟、寺院区 |
寺院修建在东坡靠近山顶的平地上。寺院后的东向崖壁上有北齐开凿的洞窟5个,现造像已风化不清。仅存一佛像及少量摩崖石刻。
| 童子寺旧影 |
旧影图片来源于支那文化史迹第八辑。支那文化史迹,全套共十二辑,是由日本古建筑学家及专门研究中国佛教的学者常盘大定和他的朋友日本建筑史家、东大教授关野贞合作编辑,收图2000余幅,是一部以图为主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建筑、宗教、艺术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史迹专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