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五所涉濮阳县、阳信县、乐陵县等故城考略

B4

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绝大河故渎,又迳平原县故城北,枝津右出,东北至安德县界,东会商河。屯氏别河南渎又东北,于平原界,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县遂绝。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通谓之笃马河,即《地理志》所谓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入海,行五百六十里者也。东北,迳安德县故城西。

平原县故城,今平原县城西南15km[1]

安德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认为西汉安德县,治今山东省陵城区东南郑家寨乡[2]。而《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则认为西汉安德县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东北[3]。结合百度地图等作方位校验会发现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因为陵城区郑家寨乡正位于今山东平原县东北方向。

屯氏别河南渎(亦通谓之笃马河),古笃马河原是漯川以北、鬲津以南最大的排水河道,源出河南省浚县黑羊山,经濮阳、清丰、莘县、冠县、聊城、高唐、平原、陵县、乐陵、无棣一带入海。黄河第一次大徙时夺占了中游一段,上游被隔绝。此后,笃马河只能上溯到平原县。《汉书·地理志》载:“平原笃马河,东北入海五百六十里”。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17年),丞相史孙禁行视黄河时建议“可决平原金堤间,开通大河,令入故笃马河至海五百余里,水道浚利”。平原成为笃马河始源地后,该河多泄少淤,得以演变至今。现境内洪沟河(原名笃马河)虽非古笃马河,但承袭之迹犹在:自大务集始,经大杜庄西、张老虎东、饮马店西和北,往东至官道张一线,旧河残迹即其所遗。今访八旬老人,知这一线曾有河,但不知河名。官道张以下与今洪沟河相合。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开挖马颊河时,陵县范桥以下,利用了古笃马河道,从此,古笃马河仅存平原,陵县段,成了马颊河的支流。今陵县范桥往上至陵县城郊段叫笃马河,再往上至王风楼段叫赵王河,再往上有两源:即洪沟河和赵王河[4]

又东北,迳临齐城南,始东齐未宾,大魏筑城以临之,故城得其名也。又屈迳其城东故渎,广四十步。

临齐城。按《续山东考古录》大致在今德州边临镇。旧谓德州之边临镇,是[5]。)

又东北,迳重丘县故城西。《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秋,同盟于重丘,齐成故也。应劭曰: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故县也。

重丘县故城,西汉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陵县东北神头镇;东汉省[6]

又东北,迳西平昌县故城北。北海有平昌县,故加西。汉宣帝元康元年,封王长君为侯国。故渠川派,东入般县,为般河,盖亦九河之一道也。《后汉书》称公孙瓒破黄巾于般河,即此渎也。

西平昌县故城,东汉改平昌县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临邑县北德平镇西南三十里。因北海郡有平昌,故此加西。东晋废。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复置[7]

又东为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其水冬清而夏浊,渟而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般渎。

白鹿渊水,在今山东临邑县东北德平镇东[8]

又迳般县故城北,王莽更之曰分明也。东迳乐陵县故城北,《地理志》曰:故都尉治。伏琛、晏谟言:平原邑,今分为郡。

般县故城,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乐陵市西南。属平原郡[9]

乐陵县故城,按山东省情资料库《乐陵县志》所载,西汉乐陵县故城与东汉建武25年后之乐陵郡县故城是组不同地望。(备注:西汉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置县,为都尉治。清宣统《山东通志》载:“故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今名魏王城。”址在今刘武官乡大顾家村北。东汉初治同西汉。至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置乐陵郡,县随郡徙。清《续山东考古录·武定府古迹》载:“乐陵故城在今乐陵西南三十里,其墟高丈余,周三里。”明《嘉靖武定州志》载:“乐陵郡,领县三,曰乐陵(带郡)……”,“为侯邑,故城在今山东乐陵县西南三十里。”按此,城当在今县治西南杨盘一带[10]。)按注文“东迳乐陵县故城北,《地理志》曰:故都尉治”推析,此处当指西汉乐陵县故城,应即清宣统《山东通志》载:“故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今名魏王城”址在今刘武官乡大顾家村北。

又东北,迳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屯氏河故渎,自别河东迳甘陵之信乡县故城南。《地理志》曰:顺帝更名安平。应劭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

阳信县故城,按《无棣县志·古迹》(民国十四年版)记载:“《山东通志》作‘信城’,在县北十七里。相传韩信下齐所筑,周围六七里,形如磬折而缺其西南,旧有信城里(或云,即汉阳信县古城)。”按此阳信县故城很可能是山东滨州无棣县城北7公里处的信阳故城遗址。(估计《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亦是承袭了这一观点。认为西汉阳信县治所在今山东无棣县北十七里信阳乡[11]。当然汉阳信县故城是否确定为信阳故城遗址其实仍值得认真探讨,但鉴于史料之不足证,本文姑从上述《无棣县志》及《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所论。)此城相传为汉将韩信所筑,且位居萧米河(也称小米河)之阳,故而得其名。今古城墙仅存100多米,宽5-6米,最宽处8-10米,高5-6米。据附近村民回忆,上世纪50年代,古城墙长达8-9公里,最高处达10米以上,最宽处可以并行三辆轿车”……1973年,位于城内的车里村村民在村附近挖渠出土了17枚齐国刀币;1987年,地区文物普查组对古城遗址全面考查,从城体格局、构筑方法、城土中夹沙陶片等方面测定,信阳城约筑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若将筑城时间再精确些,从历史资料和采集的遗物综合分析,筑城时间可确定于战国时期。信阳城,城郭俱全,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城邑中,是规模较大的,也足以证明其在当时军事战略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12]

“信阳故城址”石碑和残存的古城墙。(图片摘自网络)

屯氏故渎又东,迳甘陵县故城北,又东,迳灵县北。又东北,迳鄃县。与鸣犊河故渎合,上承大河故渎于灵县南。《地理志》曰:河水自灵县别出为鸣犊河者也。东北迳灵县东,东入鄃县,而北合屯氏渎,屯氏渎兼鸣渎之称也。又东,迳鄃县故城北,东北合大河故渎,谓之鸣犊口。《十三州志》曰:鸣犊河,东北至修,入屯氏,考渎则不至也。

甘陵县故城,东汉安帝时改厝县置,为清河国治。治所在今山东临清市东北。西晋废[13]。

灵县,西汉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山东高唐县南三十里南镇。东汉属清河国。三国魏复属清河郡。北魏改为零县[14]

鄃县故城,城址在今平原县腰站镇王双堂村北,属清河郡[15]

△  又东北过卫国县南,又东北过濮县北,瓠子河出焉。

 瓠子河,中的中的;…….濮阳西南山东的进入。《·腾文沦济沦济濮阳西南[16]

河水东迳铁丘南。《春秋左氏传.哀公二年》:郑罕达帅师,邮无恤御简子,卫太子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卫太子自投车下,即此处也。京相璠曰:铁,丘名也。杜预曰:在戚南。河之北岸有古城,戚邑也。东城有子路冢。

铁丘,“铁丘”之名来源于《左传》中的古地名“铁”,历史上因春秋晋郑“铁之战”而闻名。它位于濮阳市高新区王助乡铁丘村东。遗址为一高台地,向西1.5公里即为西汉以前的黄河故道。遗址高1米,南北长95米,东西宽60米,面积4200平方米。考古调查表明,该遗址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周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存内涵表明,史前时代,中华先民在此居住前后延续2000多年,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17]。

戚城,位于濮阳市区京开大道西侧,北临古城路口。戚城是春秋之际卫国的重要城邑,在遗址东北部有子路墓[18]与注文“东城有子路冢”大致相吻合。(备注:曲英杰认为此处注文“东城有子路冢”有误应校正为“城东有子路冢”[19]。这一认识是较合理妥切的)

河之西岸有竿城。《郡国志》曰:卫县有竿城者也。河南有龙渊宫。盖武帝起宫于决河之傍,龙渊之侧,故曰龙渊宫也。武帝元光中,河决濮阳,汜郡十六,发卒十万人塞决河,起龙渊宫。

卫县,东汉改观县置,属东郡。西晋属顿丘郡。北魏改为卫国县。

竿城,今濮阳市区东北郊孟轲乡东有胡干城及杨干城等,古竿城当即在此一带,其南向与高城村连线同金堤河交汇处金桃园附近当即为瓠河口之所在[20]

龙渊宫,《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21];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龙渊宫在河南濮阳西平界说是错误的系后人对史料的错误解读。如梁陈在《西汉龙渊宫位置考辩》一文中认为:按《汉书·武帝纪》所载的发卒十万救决河,起龙渊宫,当为元光三年发生的两件不同的事。北宋史学家刘攽指出:“予谓救决河、起龙渊宫各自一事,非因救河决且起宫也。”可知,西汉龙渊宫当在汉长安城西,茂陵东,元光三年为救决河仅起宣防宫,且宫建于元封二年。河南濮阳西平为救决河起龙渊宫当是后人对史料的误读[22]。

河水东北流而迳濮阳县,北为濮阳津,故城在南,与卫县分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堤,宣房堰。粤在汉世,河决金堤,涿郡王尊自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决坏。尊躬率民吏投沈白马祈水神河伯,亲执圭璧,请身填堤,庐居其上。吏民皆走,尊立不动,而水波齐足而止,公私庄其勇节。

濮阳县故城,曲英杰认为今濮阳市区东南约10公里五星乡高城村南存有古城址,其北距金堤河约5公里,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916万平米,周长约12557米。城垣所在区域地势较为平坦。根据发掘资料判断其当为春秋时期的卫国都城,在战国时期为濮阳城,亦应为秦汉东郡的治所…….此外按遗址遗物结合相关记载,推断此城始建于颛项时期,而后陆续有阏伯、昆吾氏,相及相土迁居,似无太大问题,唯其规模当较小,很可能只占据城址西北部,其北垣中部偏东处有一折角,或即与此有关。春秋时期卫成公迁都于此,沿用旧城址并加以扩筑,方形成今所见的规制。秦汉时期相沿,其为东郡治所,当仍维持原有规模。虽遭遇数次洪水,似并未受到很大破坏。在城墙外侧及顶部发现大量夹杂较多汉代瓦片的淤土,只能表明曾被水淹,并非一次性摧毁。魏晋以后,濮阳城的规模当有内缩,就今所见北垣及东垣、西垣北段保存较好推测,很可能是占据城址北半部[23]。鉴于曲英杰先生的论述是基于详实的考古依据,故本文从曲氏所论。

演义版:曹操吕布大战濮阳(图片摘自网络)

濮阳濮阳[24]。

河水又东北,迳卫国县南,东为郭口津。河水又东,迳鄄城县北,故城在河南一十八里,王莽之鄄良也。沇州旧治,魏武创业,始自于此。河上之邑,最为峻固。《晋八王故事》曰:东海王越治鄄城。城无故自坏七十余丈,越恶之,移治濮阳。城南有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方城侯邓艾庙,庙南有艾碑,秦建元十二年,广武将军沇州刺史关内侯安定彭超立。

清丰城村[25]。

郭口津,按《水经注图》所标约今范县西南。

河之南岸有新城,宋宁朔将军王玄谟前锋入河所筑也。北岸有新台,鸿墓层广高数丈,卫宣公所筑新台矣。《诗》齐姜所赋也。为卢关津,台东有小城,崎岖颓侧,台址枕河,俗谓之邸阁城,疑故关津都尉治也,所未详矣。

邸阁, 刘聪认为:邸阁依关而设, 称 “关邸阁” , 邸阁的作用显然与 “ 关” 的性质直接相关。 一种可能是与军事有关;此外, 关邸阁还有可能与关税有关[26]。而按上述注文 “疑故关津都尉治也”则此处的邸阁城更大的可能是与军事有关。

新台,古台名。春秋时卫宣公为截夺儿媳所筑。故址在今山东省甄城县黄河北岸。《邶风·新台》一章:“新台有泚,河水猕猕…..”[27]。

卢关津,熊会贞推析卢关津与卢津关应是同一地望。(盖就关言,则称卢津关,就津言,则称卢关津也[28])卢关津在山东省观城县东南,与濮县分界。旧为黄河所经[29]。

河水又东北,迳范县之秦亭西,《春秋经》书:筑台于秦者也。河水又东北,迳委粟津,大河之北,即东武阳县也。左会浮水故渎。

秦亭,秦亭地望当在今范县东南的古范县城之南[30]

委粟津,在今河南省范县东古黄河上。北魏神䴥三年(430年),魏伐宋,魏将安颉自委粟津济河,攻金墉,即此[31]。

故渎上承大河于顿邱县而北出,东迳繁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繁水之阳。张晏曰:县有繁渊。《春秋.襄公二十年经》书:公与晋侯、齐侯盟于澶渊。杜预曰:在顿邱县南,今名繁渊。澶渊即黎渊也,亦谓之浮水焉,昔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地理志》曰:赵南至浮水繁阳,即是渎也。

繁阳县故城,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北。《汉书·地理志》 繁阳县注引应劭曰: “内黄县在繁水之阳” 故名。西晋属顿丘郡[32]。当地学者亦有认为繁阳县故城在今内黄县楚旺镇北三华里处[33]。楚旺镇亦正位于内黄县西北。

澶渊即黎渊,故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34]

故渎东绝大河故渎,东迳五鹿之野。晋文公受块于野人,即此处矣。京相璠曰:今卫国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城,今属顿丘县。浮水故渎又东南,迳卫国邑城北。故卫公国也,汉光武以封周后也。又东,迳卫国县故城南,古斟观。应劭曰:夏有观扈,即此城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率师伐我,围观,观降。

五鹿城,桂士辉认为五鹿山主体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卫河东侧,北部延伸至山东省冠县和莘县;五鹿城在今大名县石家寨村;晋文公乞食处不在五鹿城,而在五鹿山南麓的马陵至束馆之间的古莘道上[35]

浮水故渎又东,迳河牧城而东北出。《郡国志》曰:卫本观故国,姚姓,有河牧城。

河牧城,位于莘县朝城镇西、观城镇北。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此置河上县,大业初并入临黄县,故城渐无踪迹。

又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入河,又有漯水出焉,戴延之谓之武水也。河水又东,迳武阳县东,范县西,而东北流也。

东武阳县,《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西汉东武阳县治所在今山东莘县东南十里。东汉则移今莘县西南朝城镇,北魏改武阳县[36]。而此处注文所涉应为北魏武阳县。但南乐县地方学者则认为两汉至北魏东武阳县城遗址均在今河南南乐县韩张镇附近;而北周的武阳郡城遗址则在今山东莘县东南十里[37]

漯水,又称漯川。古代黄河下游重要分汊河道之一[38]。古漯川又名商河或清河,即《孟子·滕文公上》所论及的“沦济、漯而注诸海”之“漯”,是禹向东北排水的主要工程.…….古漯川在高唐以下称商河,也叫清河…….这条河流的上游濮阳一带河段,也称商河,或谓之清河,濮阳上古时称商丘就是因此而得名的。直到商代这条河还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还有商王在滳河燎祭和占卜的记录[39]。


[1]杨国顺:《东汉黄河下游河道研究》,《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一集)1991

[2]《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4]《平原县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平原县水利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页222-223

[5](清)叶圭绶撰;王汝涛等点注.《续山东考古录》 [M]. 1997

[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0]山东省情资料库:《乐陵县志》第一章建置》

[1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12]《秦砖汉瓦中寻觅信阳古城踪迹》,人民网,2013年04月15日12:24

[12]《秦砖汉瓦中寻觅信阳古城踪迹》,人民网,2013年04月15日12:24,来源:齐鲁晚报

(0)

相关推荐

  • 《寿光县志》记载中的“台”

    虽说寿光有"十城九台"之说,但远不能涵盖所有,比如县志中关于"台"的记载就有十五处至多,今天整理了一下,如下: 纪台:在今县城南二十五里.<水经注> ...

  • 新疆古城图鉴

    新疆叶城-锡提亚迷城 楼兰古城 新疆哈密魔鬼城 新疆塔城古迹石头城 新疆交河故城 新疆喀什古城 新疆交河故城

  • 卷一百三十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武定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武定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 ...

  • 也说无棣信阳古城

    也说无棣信阳古城 刘玉文 信阳故城,位于山东无棣县信阳镇境内,1992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无棣县人民政府在其旁镌刻立石.这座故城不但见诸于史籍,也闻名于学界,19 ...

  • 《水经.沙水注》所涉太康、通许等地域考略

    <水经.沙水注>考略 A1 △又屈南至扶沟县北. 沙水又东南迳牛首乡东南,鲁渠水出焉,亦谓之宋沟也.又迳陈留县故城南.孟康曰: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矣. 沙水,据<水经·渠 ...

  • 《水经.淄水注》所涉营丘、临淄等考略

    A2 △东北过临淄县东. 淄水自山东北流迳牛山西,又东迳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齐都赋>曰:牛岭镇其南者也.水 ...

  • 《水经.渠水注》所涉博浪泽、官渡等考略

    A4 沟水又东北迳沈清亭,疑即博浪亭也.服虔曰:博浪,阳武南地名也,今有亭,所未详也.历博浪泽,昔张良为韩报仇于秦,以金椎击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车于此. 沈清亭,古地名,在中牟县北部.但具体不详. 博 ...

  • 水经注·卷五

    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王申,公朝于王所,晋侯执卫侯归于京师,<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冬,会于温,执卫侯.是会也,晋 ...

  • 《水经注》所涉“江已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略考

                  "江已南至日南郡二十水" △容容.夜.纟卤.湛.乘.牛渚.须无.无濡.营进.皇无.地零.侵离. 侵离水出广州晋兴郡,郡以太康中分郁林置.东至临尘,入郁. ...

  • 《水经注》所涉弱水流沙等略考

    △流沙地在张掖居延县东北. 居延泽在其县故城东北.<尚书>所谓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沙与水流行也.亦言出钟山,西行极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两石相打, ...

  • 《水经.颍水注 》所涉负黍亭、阳城县故城等考略

    卷二十二 ○颍水 A1 △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 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汉高帝二年,以为韩国.王莽之左队也.<山海经>曰:颍水出少室山.<地理志 ...

  • 《水经注》所涉济南山川城邑考略

    <水经.济水注>卷八(五) A8 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 ...

  • 《水经·谷水注》广莫门、建春门等考略

    A6 谷水又东,迳广莫门北,汉之谷门也,北对芒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阴,悉芒垅也.<魏志>曰:明帝欲平北芒,令登台见孟津.侍中辛毗谏曰:若九河溢涌,洪水为害,邱陵皆夷,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