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是艺术的品鉴,是生活的品味,是人性被艺术唤醒

加德纳夫人对艺术品的追逐,并非只是缓解治愈丧子之痛的一味药剂,真如此想,或许就小瞧了这位传奇的女子。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因着经历一些非常的遭遇,激发了加德纳夫人对生活的另一番热爱。因着杰克兄弟约瑟夫·加德纳的去世,留下了三个儿子,加德纳夫妇“领养”了他们,似乎天意在弥补两个家庭的缺失。
加德纳夫妇 约1860年
若想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就不能是一个角度切入生活,一个角度,一条路径,可能就会出现死胡同的状态。死胡同里哪来的柳暗花明,有的只是抑郁。若要避免出现此类现象,就要学会融入生活,发现自身众多方面可以与生活交融的点,保持一种热忱。如此,生活的目的就不在眼前,不在当下,而是体验的过程,同样,终点似乎也显得无足轻重,甚至能够活在生活之外。或许,这就是古人说的逍遥。
巴巴罗宫的外观 摄影 约1894年
加德纳夫人能够在艺术品里的逍遥,第一已经提过了起初触动她的,那个米兰的画展,给了她收藏寻觅的初心。第二就得说到1884年的威尼斯,伊莎贝拉和杰克首次在巴尔巴罗宫做客的时光,饱含历史积淀,充满艺术感的居所,给他们以憧憬。如果收藏的艺术品是他们的“孩子”,他们得用心为孩子们打造一个与之相配的家,巴尔巴罗宫成为他们将在波士顿建立博物馆的主要灵感来源。
威尼斯巴尔巴罗宫室内
(An Interior in Venice)
布面油画 1899年
对于艺术品收藏家而言,除了为艺术品构建一个与之艺术气韵相称的,以供展示的殿堂,是一件很重要很隆重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件更为重要,但却是最基础的事,就是要求具备对藏品的鉴赏能力,确保每一件藏品不是赝品,而是真品。
丽都归来
(Return from the Lido)
布面油画 1884年
说到这儿,不妨六月也蹭一下新闻的热度。上周在纽约的苏富比拍卖行创下了又一个新的拍卖纪录,以9千多万美元成交了一幅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作品,《手持圆形标识的年轻人》(Portrait of a young man holding a roundel)刷新了之前1千多万美元成交波提切利作品的纪录。
手持圆形标识的年轻人(Portrait of a young man holding a roundel) 板面蛋彩画
这幅《手持圆形标识的年轻人》在开拍前的预展中,曾有被质疑过它的真伪,只是,最终去伪存真,得以顺利进入拍卖现场。同期拍卖会在宣传上力荐的伦勃朗的一件作品,则未能出现在拍卖会,未知的是考虑品质,还是出于在价码上的权衡。
伯纳德·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1887年
伊莎贝拉学过艺术,见识过许多的艺术品,但是离专业的品鉴还是有距离。同样是天意为之,伊莎贝拉于1886年遇到了伯纳德·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他是一位哈佛大学的学生,她资助他前往佛罗伦萨从事文学事业,不过,很快就发现了他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鉴赏家的真正使命。贝伦森成为伊莎贝拉的首席艺术顾问,帮助她获得了收藏中的许多杰作。
oOooOoooOooooO
谈点绘画的事儿

无问西东

不分青红

往白处说

……

绘事

微信号 HuishiAr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