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兰若寺
美哉—兰若寺
文/宫占国
兰若寺,这个古老而又神奇的千年古刹,我慕名已久。但是,一直未有机遇,今年初冬季节,我与家人相约游览了这座古寺,这一夙愿终于实现了。
兰若寺位于佛教圣地五台山北麓,坐落于繁峙县集义庄乡大宋峪村南2.5公里处的半山腰中。
据史料记载,兰若寺创建于唐,元代重建,明清两代又进行了重修,二〇〇七年六月六日被忻州市批准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天上午,我们乘车沿着一〇八国道向东行驶。向窗外望去,初冬的田野,四处空旷,虽然风和日丽,但是,仍然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不一会就进入大宋峪村南的峡谷中,沿途两山夹峙,峰回路转,约行二十多分钟,眼前骤然一亮,一座建筑雄伟,雕梁画栋的寺庙,矗立在西面的半山腰之间,宛若一座琼楼仙阁,显得是那么缥缈灵动。我们顺着新开辟的盘山水泥路向上盘旋而上。坐在车内向下俯视,涧深谷幽,山势陡峭,令人提心吊胆;向上仰望,怪石突兀,峰崖竞秀,草木葳蕤。经过几个拐弯,我们乘坐的小车逼近寺庙,停放在山门的下面。我们向正在建寺的几个施工人员说明来意之后,依次观看了各个新建的殿堂。这些新建的殿堂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高低错落,鳞次栉比,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宏伟壮观。向上仰望,一座新建的木塔映入眼帘。木塔建在寺庙的最高处,呈八角形,造型奇特,飞檐翘角,亭亭玉立,因还没有油漆彩绘,所以也没有上去细观。我们踏着台阶进入旧寺参观,这是一处四合院落,山门的上方悬挂着一面蓝底金字的匾额,上书“兰若寺”三个镏金大字,字体苍劲有力,古朴庄重。佛教认为,兰若是梵语的略称,意思是非常寂静没有苦恼烦乱的地方。我们步入旧院内,正面是三间正殿,歇山顶,斗拱错落,檐角翘起,显得古朴庄严。殿门上方悬挂着一面大型门匾,上书“慈登彼岸”四个金色大字。两边门柱上挂有一副木刻联板,上联“殿字耸云霞辉映法界”,下联“楼台临水月光昭禅机”。这些字迹,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字体显得斑驳陆离。殿门上的“连架”浮雕图案精美,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别具匠心。
在大殿的佛坛上雕塑着毗卢遮那佛,慈眉善目,雍容端庄。两边塑有胁侍菩萨,即文殊和普贤菩萨,以及韦陀和吕陀二护法神将,雕塑精细,栩栩如生。东西两壁前塑十二园觉,墙上绘有十八罗汉,画技高超,形态各异。这些精美的雕塑和绘画艺术,让人叹为观止。在大殿的前方,有一座用大理石砌垒而成的小亭,飞檐翘角,玲珑别致。亭内有一眼水井,深3米,水深1米左右,久旱不涸,清澈甘甜,人们称为“卓锡泉”是五台灵迹之一。传说,唐初,僧人道贤在此结庵修行,因寺内吃水困难,必须到山下河里提水,可是山路崎岖,十分不便。一日,寺内来了一位游方和尚,提出说要沐浴,道贤便到山下为其提水。翌日,游方和尚又提出要洗僧衣,道贤二话没说又到山下为其提水,不料半途将罐子碰摔,道贤准备换取水罐再次下山提水,被游方僧挥手止住。只见游方僧拿过锡杖,住庵前空地一插让道贤去拔,他用尽浑身力气也丝毫未动。游方僧口念咒语,用指一弹,锡杖飞离,一眼泉水随即涌出。游方僧也随即离去,道贤和尚顿时大悟。原来是文殊菩萨见道贤和尚虔诚老实,即化作游方僧人前来点化。此后,人们将此泉称为“卓锡泉”,成为寺里的一处名胜。据说此水饮后能治百病,从此,凡来此寺的朝拜香客,纷纷汲水而饮,以求身体健康,去除百病。
院内除正殿为古建外,其余全是新的建筑。在西边的僧舍内,住着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尼演香师父,她虽已高龄,但精神矍烁,笑容可掬。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东边的厢房内悬挂着一只约一米多长的紫色木鱼,据佛家讲,木鱼是佛家法器,是用来警示众僧勤习佛法,日夜诵经,消释懈惰,以觉悟成道的重要法器。佛教认为鱼昼夜不眠,取其精神刻木为鱼,以警戒众僧修行不止。所以,一般佛寺内都挂有此器。
出了山门,我站在高处极目眺望,只见山色如黛,层峦叠嶂,云岚缥缈。近观,古寺梵宫,雕梁画栋,建筑雄伟。这些美景,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副壮美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明代高僧镇澄曾诗咏兰若寺道“清凉北控太行峰,望入烟霄紫翠重。日暮白云飞不尽,几回敲断夕阳钟”。
不经意间,已时至中午,我们顺原路而下。蓦然回首,只见兰若古刹在阳光的照耀下,愈显得雄伟壮观,金碧辉煌,成为一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