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 仇英:身微成大器,心挚抵寂寥

《剑阁图》 仇英

身微成大器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苏州太仓人。他是漆工出身,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同是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但历来他的名声远不能与前面三位可比。论画艺,仇英是可以与前三人平分秋色的;论天才,仇英无所不精,他是多方面擅长的全能画家,既是人物画的代表画家,也是画历史风俗画的高手。尽管如此,他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却不止是声名矮小——查遍所有史料和相关古籍,关于仇英的记载简单到几乎可有可无的地步,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明确,原因全在于因为他“所出微”。

仇英小像

当吴门画派风光尽显时,彼时的仇英是被大多数人瞧不起的。他的画上,可以被人任意题识,但至今也没有发现他在其他人画上题识的(他文化浅,但几句话的跋语是可以做的)。他可以被人邀请屡屡作画,但从不见他邀请别人做点什么。文人间置酒高会、诗词往回的事,更没有他的份了。苏州园林沧浪亭内有“五百名贤祠”,祠内刻有明、清两代五百多位名人贤士的肖像,名望与成就比仇英差多的人也刻上去了,唯独没有仇英。由此可以想见,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仇英学画是何等艰难,要想卓越,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这位只活了五十多岁的小漆匠,绘画落款都有点怯弱的底层平民,却能与诗书满腹的沈周、儒家风范的文徵明、风流倜傥的唐寅齐名,成为画史上“明四家”之一。这一切,他靠的只有四个字:勤学苦练!

《仕女图》仇英

在苏州,仇英一边当漆工维持生计,一边苦习绘画,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时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他苦学不辍,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画入微。得益于文征明父子的极力提携,仇英的作品广泛流传于社会,自此画名崛起。

他生活清贫,直至中年,得到富商巨贾和收藏家的邀请,客居作画,他的生活才有所改善,在他们家中,仇英如饥似渴地临摹大量古画,创作了许多巨幅大作。

仇英后半生的客居和代笔生涯,使他的艺术表现和技巧手段趋于多姿多彩,老到成熟。工笔、意笔、青绿、浅绿、水墨、白描各种技法无所不为,并能依据主题、意境及意趣的需要,随心应手,笔随意生,游刃自如,终于成为当时不可多得的大画家。

《吹箫引凤图》仇英

天才写辉煌

仇英是不朽的创造者,仇英善于综合和融汇前代各家之长,既保持青绿山水工整精绝的古典传统,又能自觉融入时代性极强的文雅清新的趣味,即文人画的神韵,从而形成工而不板,娇而不甜的新风貌。

今藏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桃源仙境图》,便是仇英青绿山水代表之作。此画描写一个远离尘世的隐居环境,三个白衣人列坐山洞,一人操琴,一人聆听,一个陶醉其中。画家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态,用浮动的白云、潺潺的流溪、林间的飞鸟来映衬,使琴声与泉声、风声、鸟鸣声交融一起,成功地把听觉的音乐语言变成了可视的艺术形象。

《桃源仙境图》 仇英

刘海粟先生的油画是以国画作基础的,他将仇英的人物画经验化作养分来丰富自己。他在具体剖析仇英的《秋原猎骑图》时说:“这画虽在传统的形成,即所谓“单线平涂”限制下,其造型却发挥了最大限度的表现性和反映现实性。例如六匹马的眼睛、嘴唇和鼻子的线形,都经过有效的夸大和移动位置。至于足部动作和腹背线形,都是依据对象的特征加以适当的夸张刻画而成的。这样处理,为的是给观者产生深刻、生动、明快、清朗的印象。这样处理,使各个人物的构成、神态生动,即以每个人物的眼睛的几条单纯生动的黑线,就非常符合我们对于一个现实人物面庞的想象,更使眼睛在头部占了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地位,并且表现了动人的神态。”刘海粟精细地分析,对我们读懂仇英是很有帮助的。

《秋原猎骑图》 仇英

仇英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绘画艺术里,他甘于寂寞,画笔不辍,作品饮誉四方,吴子明评:在明四大家中,实父“既跻三家而上之,谁曰不可”?

《夜游赤壁图》仇英

令人欣喜的是,事过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在2007年中国嘉德秋拍会上,流落于民间的仇英《夜游赤壁图》,拍出了795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造了当时中国各类型书画作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由此可见,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