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杰:20年课改探索,我们离未来课堂仅“五步之遥”

本文共3665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作者 | 曹培杰    来源 | 新校长传媒

学习方式的时代转型

1

从“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

传统课堂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重书本轻实践,课堂上轻易不会让学生动手实践,总觉得这个要花很多时间,是比较低效的教学环节。

我们往往把教材变成了知识点,把知识点变成了重点和难点,所有教学都围绕着这些重难点展开,但恰恰忘了所有的重难点,都是从生活中、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学习越来越呈现出实践性、参与性、情境化的特征,仅靠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逐渐失去价值,因为人工智能在这些方面比人做的更好。以至于有人讲:“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却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

人工智能正在触发一场剧烈的社会分工调整。今天的中小学生进入社会后,很可能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代需要和机器去全面竞争工作的人。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课堂形态,还是靠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后,立刻就会被机器所取代。

因此,我觉得未来学习要从“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参与、体验中进行学习,把“学知识”和“用知识”融为一体,成为能够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创新人才。

2

从“虚假成功”转向“有效失败”

我们习惯把“没有问题的课堂”视为一流课堂,师生对答如流,整节课都没有出现任何的冲突和挑战。但是,学习者通常要经历“冲突—解构—重新建构”的认知过程才能真正学会。“一帆风顺”的课堂往往停留于浅层次学习,学生看似学会了,但并没有真正的掌握,问题情境稍微更换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学习方式要从“虚假成功”转向“有效失败”,经历认知冲突的过程往往比得出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认知冲突就没有深度学习,这是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前,对于新老师来说,建立教学模式,明确教学流程,预估每一个环节的时长,还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帮助他们站稳讲台。但对一名成熟老师来说,一定要从固定的操作流程走向动态的生产过程,教学要适当开放,更加注重学生在认知冲突、问题挑战和思维碰撞中进行学习。

3

从“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目标”

传统课堂特别注重效率,追求用最短的时间学最多的知识,而创新精神、坚强意志、健康体质等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能力素养受到了忽视,最终导致学习走向低效甚至无效。

实际上,一旦把视野打开,从一节四十分钟的课拉长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是人的一生,你就会发现,讲授式教学的效率并不高。

我们现在回想一下,是否还能想起来当年上学时听老师讲的某节课?可能几乎都想不起来了。但是,那些亲身参与或体验过的学习活动,反而能在记忆中留存下来。这个参与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学习,而是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以及合作、沟通、创造等能力培养都会有着深刻影响。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学习方式要从“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目标”,那些原本看似用途不大的“软素养”,如好奇心、首创精神、坚毅、适应力、社会文化意识等,反倒成为人类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关键。只有超越短期目标的局限,才能避免学生赢在了起点却输在终点的悲剧发生。

学习变革的实践路径

面向未来的课堂到底应该怎么样做?我有五个建议:

1

面向真实任务的活动设计

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从真实任务入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

有一年,我去参加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一节小学四年级的课,讲《山雨》。课文描写了雨后山林那种美妙的景象,语言非常优美,老师也讲得极为精彩。

听课过程中,我不经意间看了一眼窗外,发现学校就在一座小山旁边,那天恰好在下小雨,窗外的场景跟课文描绘的场景基本上一模一样。我甚至在想,作者可能就是看到这样一幅场景,所以写下了《山雨》这篇文章,后来又恰好被选入教材。

但是很遗憾,一旦知识进入了教材,教学似乎就跟鲜活的实践没有任何关系了。

课后我跟老师提议,有没有可能压缩课堂时间,哪怕五分钟都行,这五分钟不是让学生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而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到小山上面,看一看雨后山林翠绿的景象,闻一闻雨后山林特有的清新空气,我相信学生的收获不一定比坐在教室里面听讲来的少。

实际上,这不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问题,而是整个课堂重构的问题。我们的课堂往往只针对书本里的某一些知识,从知识到知识,从书本到书本,恰恰忘了任何知识都是从真实的实践中来的,从现实生活中来的。

所以,一定要把书本知识学习和鲜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营造面向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挑战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让学习真实发生。

2

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场景

未来学习要打通线上线下的教学场景,但必须明确:技术进入课堂的重点不是“统一化教学”,而是“个性化学习”。在统一化教学中,信息技术被弱化为一块“显示屏”,作用就是观看教师讲课,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个性化学习中,通过设计序列化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交互、探求未知、完善思维。于是,互联网从观看教师讲课的“终端”变成了联结世界的“窗口”。

只有课堂打开以后,技术才能够真正融入其中。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老师需要提供更多的资源,设计更宽广的场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把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更多是通过线上自主学习来完成;学生自己学不会或需进一步挖掘的内容,再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线下教学指导,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3

注重对话探究的教学方式

自从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坐在教室里听讲就成为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甚至是唯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在规定时间里进行听讲的教学活动被称为“第一课堂”,而那些同样具有教育价值的游戏、设计、创作、戏剧、游学等活动统统被划入“第二课堂”,在学校教育中逐渐被边缘化,最后大多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校外活动。

实际上,对于学生来说,只要能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美好的内在品质就是“第一课堂”,反之则是“第二课堂”。

所以,我们要从过去用静听代替实践、用背诵代替思考、用记忆代替探索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打破坐着不动的课堂,把知识学习和对话探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参与体验进行学习,将学习引向深入。

4

提供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源

随着课堂形态的变化,“一本教材打天下”越来越不可能实现了。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个“引子”。

教材是统一、规范的知识内容体系,而学生需求却千差万别。

教师要创造性地增补、拓展和重组教材内容,围绕某个教学主题提供配套学习资源,包括微课、背景资料、参考素材、学习案例、反馈练习、拓展资源等,甚至连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科技动态,也可以变成学生的学习资源。

同时,要围绕教材内容和学习资源,设计学习任务单,注重思维和学法引导,以递进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任务单不是练习册,更像是在知识地图上留下了若干学习线索,引导学生根据线索自己去探寻答案。

5

研制立体全程的评价工具

学习方式变革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评价的转型。

每一个学习任务都要建立相应的评价工具,包括学习量规、观察量表、作品分析表等,避免学生的动手实践变成了“放养式学习”,看起来好像轰轰烈烈、快快乐乐,但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们要调整评价的视角,把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以及突破原有框架的创造力才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评价不要过分强调打分和排名,更注重指导性反馈,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改进方向。

建立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突破传统以纸笔测试为主的评价方式,作业或测试是评价,做一场公开演讲、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或制作一件手工艺品也可以变成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本文整理自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于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演讲

来源 | 新校长传媒

(0)

相关推荐

  • 学习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的心得

    江桥镇中心学校  王明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的不同,它不仅是对课程标准的修改.教学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变革,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 ...

  • 红顺视点▶传统与课改理念相融合的“课堂教学常规48条”

    教学无小事 处处显智慧 小细节,大作用 小细节,大效益 小细节,显理念.映品位 为此,特别推荐由郑州陈中实验学校教研室研发的,传统与课改理念相融合的"课堂教学常规48条". 1.重 ...

  •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王启关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数学探究'.'合作学习'.'数学建模'等各种各样的琳琅满目的课改方案,似乎强烈的影响着我们原本熟悉的教学环境,课时的减少,学习方式的改变,无不对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提 ...

  •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工作

    摘 要:新一轮语文课堂改革在教育部的主导下,已经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如何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繁重且单调无味的教育教学方法,引起了众多老师的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真 ...

  • 曹培杰:课改20周年再谈未来课堂,我们离理想只差5步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持续20年的探索与实践,改变了2.8亿学生的学习方式,新概念.新经验.新成果陆续涌现.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沉淀.不断深化的过程. 中国教科院曹培杰博士经多年研究 ...

  • 【发表论文】潘书朋: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初中物理课改的实践与探索)(2016.10)

         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 --初中物理课改的实践与探索 山东省莱州市玉皇中学  潘书朋 摘要:目前由于科学教育实验教学的不到位,导致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容乐观,甚至已经到了逐渐衰退的地步,不得不 ...

  • 课改20年中难忘的三个片段

    倪闽景 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教育改革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稳步发展的根本保证.新课程改革的20年,是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参与者的每一个教育人重要的生命历程.伴随着上海课改发展,20年里 ...

  • 美国课改20年:如何让“核心素养”真实落地?| 头条

    如今,经济全球化.科技智能化.文化多元化,要求今天的学生能够具有适应未来生活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这对世界各国教育提出了挑战和命题,世界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素养主张和改革蓝图,以培养适应时代变革的人才. ...

  • 课改20年,有哪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校榜样?

    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国家级实验区的改革试点到基层学校的突破探索:从行政主导的区域整体推进或评价驱动到专业支撑的课题引领或研训促动:从规划在前层层深入的课程重构到锁定课堂步步深化的 ...

  • 课改20周年不该忘记的

    课改20周年不该忘记的 渐新堂 今年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20周年,一些非主流媒体抢占先机,急急忙忙地利用专版连续报道回顾了很多光鲜的成就与案例. 不应该忘记,课程改革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助推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