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手艺人用竹子编出二维码,网友:惊叹!手机能扫出来

“我做竹编手艺50多年了,现在我想挑战把竹编二维码做出来。”

镜头前的李师傅身穿一身军绿色的工作服,头发花白,脸盘红亮。整个视频里,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接下来就是静静地劈竹篾、上色、切割、编织。

多年的劳作让他的手指灵活又壮硕有力,两种颜色的竹条在他手里纷飞穿梭,一个竹篾编织成的二维码渐渐出现。用手机扫一下,李师傅编出的二维码还真的可以使用。

去年开始,李师傅为这门古老的手艺找到了新的“出路”。

孩子们喜欢的玩具铲车、时髦的皮包、方便整理的化妆箱,在李师傅手里,都能用竹子制作出来。他把制作的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布到抖音上,大受网友们的喜爱。

如今在抖音上,李师傅的账号@非遗鸿铭阁老李(抖音ID:zb881)拥有423万粉丝,视频播放量超过10亿次。

通过抖音,他每月卖出的竹制品就有上百件。李师傅守护了一辈子的竹编手艺,终于遇到了欣赏它的人。

 1 

让竹制品从日用品变成艺术品

61岁的李年根师傅,从事竹编行业已有52年。

52年的竹编生涯里,李师傅经历过竹制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大起大落。

四五十年前,庄稼人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竹编的器皿,小到簸箕、篮子,大到桌椅、箩筐,无一不是用竹篾制成。

而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竹制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竹编的手艺也日渐衰落。

李师傅从9岁开始向伯父学习竹编,13岁帮伯父带徒弟,15岁自立门户。几十年里,他教过的徒弟有30多个。

竹制品需求日渐降低,李师傅的徒弟们、当年和李师傅一起学竹编的老伙计们迫于生计都改了行,只有他,还在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门手艺。

在抖音上,他展示过传统的竹篮、箩筐,也热衷创新,用传统的手艺编制出孩子们喜欢的玩具车、造型时髦的包包、精妙绝伦的肖像画。

过去只作为日用品出现的竹制品,如今在李师傅手里,变成了极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品”。只要是竹子可以编出来的东西,他都可以尝试。

最“淘气”的一次,李师傅用竹子编了一只西瓜。几根较粗的竹条作骨,细腻又坚韧的竹篾穿梭其间,李师傅编出的竹“西瓜”造型惟妙惟肖,还带着深浅不一的西瓜花纹,近乎可以乱真。

李年根师傅出生在江西新余分宜县洞村乡。洞村竹编手艺已有400多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

用这项手艺做出的竹制品兼顾耐用,李师傅家里至今保留着几个祖辈制作的篮子,使用100多年,现在依然完好。

“竹编比不过木工有尺寸,全靠经验和手艺。”李师傅说。制作竹编要根据不同竹器选取竹子,采伐后削平竹节,用用篾刀剖开,浸泡、染色,再刮成大小均匀的竹条,之后才能根据要制作的器物进行编织。

制作过程里,从构思、选竹到劈篾、编织、上色,每一步都只能靠手工完成。

李师傅说,编织的技巧大同小异,制作竹编的要点,在于根据物品的特点挑选不同的竹子。

长在什么样土地上的竹子软,什么样土地上的竹子有韧性,什么样的竹子不容易被虫蛀,他心里都有数。

有时候为了制作一件物品,他要在山上挑选四五个小时,才能从几百根竹子里选出几根适用的。

 2 

用52年守护一门手艺

李年根师傅是家里竹编手艺的第五代传人,他用了几乎一辈子时间,守护着祖辈留下的竹编手艺。

李师傅是跟着伯父长大的。两岁半父亲去世,四岁母亲改嫁,六岁时,他被送到伯父家里生活。

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家里常常没有东西吃,为了挣到粮食,李师傅九岁就开始跟着伯父学习竹编。

“学的过程肯定是苦,但吃苦不是最难的。五几年六几年的时候,最难的就是没有饭吃。学会了手艺就有饭吃了。”为了吃上饱饭,李师傅拼命学习手艺。

那时在乡下,晒粮食用的簸箕,家里用的箩筐、篮子,都是用竹子编的。没有竹匠,田里的稻谷就没办法扬起来,李师傅能做的事情很多。

过了没多久,周围三个乡镇的人就都知道了,做竹编有个手艺很好的小李,别人一天只能做一个的竹筐,他能做四个,找别人要四五天才能完成的活儿,他两天就能做完。

到了十三岁上,伯父就开始让他帮忙带徒弟,十五岁时他就出来自立门户,独自到周围各个乡镇去做竹编。

这样的日子过了快三十年后,李师傅发现,工业品的发展让竹编产品逐渐被淘汰了。订单越来越少,只有三四十岁的他看到别人出去打工,动了心思,又舍不得。

“别人出去打工一年能挣一万多元,我在家里一年只能挣一千多块钱,但是又舍不得年轻时练出来的手艺,一段时间不做将来就不会做了。”

权衡再三,他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白天出去跑摩的,晚上回到家里做竹编。第一次出车,他半小时就挣了8元,扣除2元油钱净赚6元。这半小时的收入,他做竹编要两三天才能赚到。

之后的六年,他坚持白天跑摩的,晚上回到家里,再做几个小时的竹编。他也试过去学习裁缝、木工,但只有竹编能让他静下心来,也让他觉得有趣。

六年之后,孩子们都长大了,家里的负担也不那么重了。他用积攒下的钱整修了家里的房子,又和老婆商量:“我不想跑摩的了,想做回自己的本行。”没想到老婆很容易就认同了他的选择。

老婆那时说的一句话,让李师傅记忆犹新:“我早就知道你放不下竹编。你脾气那么急的一个人,平时做什么事都没耐心,只有编竹子,才能让你不动地方做上一整天。”

 3 

在抖音上编了很多没想过的东西

重新做回竹匠,竹制品的销路就又成了困扰。

竹制品卖不出去,李师傅的儿子不愿做竹匠,出去打工了。女儿也学竹编手艺,还收了几个徒弟,但迫于生计,也改行做了其他事。

从当初一起学竹编的老伙计,到李师傅自己的30多个徒弟,周围所有会手艺的人都改了行。

过年的时候,曾经的徒弟打工回来,和李师傅说自己在外面出力气做苦工,很辛苦,但一个月能赚一万元。徒弟也很想做回竹匠:“师父啊,如果能包吃包住,一个月3000元,我就回来做竹匠。”

李师傅听了心疼,他心疼徒弟们在外吃苦,也心疼他们的竹编手艺——手艺常用常新,有手艺经常不用,不仅没办法进步,还会把之前的手艺忘掉。

2018年,李师傅遇到了第一次转机。

他听说附近有个景区要开张,就带着自己的竹编作品,去景区附近的路边摆摊。景区的游客很多,李师傅精湛的手艺,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赞许。

第三天,县里宣传部的人找到李师傅,告诉他这样的传统手艺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洞村竹编被评为新余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师傅被认证为非遗传承人。之后的几年里,他开始四处参加手工艺比赛、展会,手艺也逐渐被认可。

去年上半年,他用积蓄在乡里租了一间小店,出售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在店里,他遇到了竹编手艺的第二次转机。

新余市雕刻学会副会长胡文敏在店里看到他的作品,希望他加入自己创办的兆铭工作室,通过抖音来宣传非遗,也为非遗产品打开销路。

李师傅开始有些犹豫,他说自己从小没有文化,只有一双会编竹子的手,能做好吗?胡先生说:“我看中的,就是你这双手。”

胡先生告诉他,兆铭工作室已经和当地有木雕、玉雕、剪纸、竹编、骨雕、陶瓷等手艺的十多位非遗传承人合作,通过抖音帮他们宣传非遗手艺,建立抖音小店销售非遗产品,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帮助了60多位贫困人口。

在抖音上火起来后,很多网友开始通过留言和评论提出想法,让李师傅编各种新奇有趣的东西。李师傅也尽量满足网友们想看的内容:“只要是和竹编相关的内容,我都愿意拍。”

如今,李师傅在抖音上拥有了423万粉丝,每月通过抖音卖出的竹制品也有上百件。他在抖音上直播出售非遗产品的事迹,还获得了央视等新闻媒体的报道。

一位福建的网友向李师傅发来定制需求,想让他编3个300元的竹枕,收到货后对李师傅的手艺很满意,又定制了5个更精细的,提出每个给李师傅1500元。

这样的竹枕,李师傅编一个要用一星期的时间,但他却从心里高兴:“我能把这个东西编出来,有人能认可我的手艺,钱多少不是问题。”

现在,李师傅经常每天脑子里都转着各种和竹编相关的想法。

他想用竹子编出《清明上河图》,想做出更多好作品,还想将来销量大了,让迫于生计改行的徒弟们回来一起做竹编,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像李师傅这样坚守了一辈子不赚钱的手艺,默默无闻的手艺人太多了。因为抖音,他们正在被看到、被认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