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圭表测日影?顺便回答几个尖锐的质疑

悬象莫大于日月,追踪在太阳的历史就是半部古代天文发展史,很多历法都是按太阳规律来推出。

古代,天文历法是国家大事,是王朝更替的象征。观察特定的星象,不仅朝廷有专门的星官,而且古代观天象者一辈子的事,甚至是该家族几代人的事,或者是一个部落几百年的事。

比如,在商朝,心宿二非常明亮,商人认为这颗星是自己的分野,称之为“大火”,就设了“火正”这个星官,专门观察大火星的出没和变化,据说这个火正官在颛顼帝时就有。

北齐的张子信,在一个海岛孤零零用圭表连续观测了三十年,才发现太阳运动的不均匀现象,最后只得出一句:“日行在春分后则迟,秋分后则速”,简单的一句却是当时最大的天文发现。

东晋的虞喜,每晚都站在宁波的观星楼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发现冬至日每50年西退一度,当然这只是距星度,从而发现了岁差现象。

元代的郭守敬,用连续二十年冬至日影观测,以插入法平均分析得出精确的回归年长度。

同时,朝廷也会组织大型天文观测活动,比如郭守敬就曾经组织了17队人马,在当时全国27个地方同时测夏至日当天的日影。

测日影的主要工具就是圭表,圭表其实表与圭两个东西的结合,表是直立在地面上的杆子,圭相当于平放在地面上的尺子。最原始圭表就是立竿见影。

圭表是一个简单实用的工具,其功能用好了其实非常强大,第一,圭表可以确定方向,第二圭表可以确定节气,第三,利用圭表来测量地域。

好了,下面就利用三个人的质疑来讲解圭表的应用原理。

第一个质疑是一个叫鹰熊萌宠的,他说:“史书上记载,历朝历代测的日影长度都是一样的”。我叫他列出史书来看看,他反问我说他没有这个义务,不告诉我。果然无知的人都狂。

好了,大家看下面的圭表,这是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圭表,也就一两尺长。有四个图案来对应二分二至。

另外一个在江苏出土的东汉时期的圭表就更小了,只有八寸长,可以随身携带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高大上的,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做了一个观星台,整个观星台就是一架圭表,而且是一架比较精确的圭表,这个圭表高四丈,象一栋小楼了,地面的圭像是筑一个堤。后人称之为“量天尺”。

看了北京、河南和这几个工具后,还会说出如此低级的问题吗?况且历朝历代一尺的长度都不是统一的,从十多厘米到三十多厘米不等,这样的知识背景他肯定是没有的。

第二个质疑的是自封为古代天文学家,自诩为中华观星第一人的广百宋斋,他在文章中说,用圭表怎么可能测出太阳回归年的长度?

元代的郭守敬就利用刚才说的量天尺(看下图),利用二十年冬至日影的长度的数据,不断用内插法计算分析出冬至之间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小数点后四位,这个精度相当高了,相当于一年就差26秒。

现在世界通用的格里历,太阳回归年就是这个数字,而郭守敬的数据比西方整整早了三百多年,郭守敬有几个天文成就,放在现在肯定是要得诺贝尔奖的。

而这个自封为古代天文学家的广百,连中国古代最大的天文成就都不知道,是无知还是骗子?

这个人利用胡说八道的东西来否定中华文明的源头,说华夏文明来源于西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者是不是收了西方什么好处?平台应该封掉这样的账号。

其实南北朝的祖冲之就利用冬至日前后两天的日影,把回归年算到了365.25的精度,当然元代郭守敬改进了圭表,他在表的横梁上装了一个铜片叫景符,景符透影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原理,太阳转到横梁中间时,打开景符的小孔,调整对日角度,太阳光透过小孔直射到地面的圭上,这样就去掉了太阳造成的虚影,精确度更高了。

小孔成像观日食

第三个质疑的人是叫虎哥向往的,他说我文章没写明白,并质问:你测日影是什么位置?是什么时间?地上的投影线是每天固定时间影长实测位置的连线?说我的东西经不起细想。

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他不懂圭表测日影的基本方法,不懂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的区别,不懂二十四节气的平气,同时还缺少点智慧。

周日视运动,太阳东升西落,刚起刚落时从理论上讲,影子端点是无限长,这怎么测?

白天,太阳在南方天空进行弧线行进运动,相对的,影子端点也在地面由西向东划弧,影子的角度、方位、长度不断在变化,这怎么测?

但我们应该知道,太阳到达南中天的时候,正午太阳高挂正中,对应的影子最短,这就是一天之内太阳运动的特征点了,只有抓住这个点。

那么你可能又会问了,这个时点是不是要看钟表?到了十二点就去测日影?况且古代也没有精确的钟表啊,其实正午并不是中午十二点,他完全说错了,太阳到达南中天有的时候是下午近两点呢。

我为什么说他缺乏基本知识和智慧呢?大家都像他一样犯了一个非常大的思维误区,以为当天影子最短是用时间来确定的,不是!其实是用方位来确定的。

太阳到达南中天,这时形成的影子就是子午线,这个我在前面的文章讲过,这时,太阳在南方的正上方,而影子是实实在在指向了正北方。

所以测日影的圭表要事先装在南北子午线上来长期连续观测。别告诉我你找不到北,晚上北极星的方向就是正北方向,而春分和秋分日,太阳是从正东升起,在正西落下,升起时圭表的影子指向西,太阳西落时指向东,这是圭表测方向的原理。

因为圭表装在子午方向上,所以只要白天影子落在地面的圭上时,说明太阳到了南中天,影子指向北方,这时读影子的长度就行了,如果影子偏离移开了,自然不用读了。

所以,在你想破脑袋想不通的道理,古人用简单的方法就解决了,所以多学点知识,少点牛批哄哄。

再说太极图,这个太极图当然不是影子在地上画出来的啊!真正道家才有阴阳太极的说法,太极图也是北宋的时候陈抟传出来的。

那么一年的日影规律是不是太极呢?当然是啊。那么用二十四节气能不能画出太极呢?当然可以啊。

我前面的文章说了在秦朝以前,只是对二分二至是清晰观测和认识,在元朝郭守敬能精确测定二十四节气前,古人都是平气法。

所谓平气法,就是15天就是一个节气啊,过了冬至,人们数九,夏天有三伏,按天干地支排十五天就是下一个节气啊。

到了这个节气,你就正午去测日影,日影长度就在圭表上南北来回走啊,后来的圭表就直接刻上刻度了,影子到了哪个刻度就对应交节,这就是测二十四节气的道理。

以前用的是周天公度,就是把一个圆分成24等分,在节气线上标上当天的日影长度,计算把它们一连,消去一些多余的东西,不就成了太极图?

文章中引用这个太极图,就是告诉大家,日地相对运动,黄道运动规律是符合太极原理的。

其实还可以用圭表来同时测南北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数学好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原理,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讲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