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留住孩子的想象力,家长有“三忌”

印象中,自己上学的年代,用来测评想象力的题目是“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而记忆颇为深刻的答案无外乎镰刀、小船和笑脸。当年也有同学回答“香蕉”或是“豆角”的,引起全班的哄堂大笑,老师也是一笑而过,大概只是觉得这些比喻不够“美观”,所以并未鼓励。

人民网教育频道2009年曾有一篇文章提到:“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显示,虽然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

如今已过去十余年的时间,相信这个数据已有所改变,我们无需在意排名的先后,但是对于“想象力”培养的问题,却仍值得作为一个课题深入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创造之秘》中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正是源于想象力。被动的知识摄取,可以培养出一个对社会“驾轻就熟”的人,但却无力培养出一个改变社会的人。

过早丧失想象力,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想象力的丧失都感到很奇怪。明明幼年的他们宛如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总是在问东问西,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界的知识就不再感兴趣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涉及方方面面,但至少从家长角度出发,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改进:

No.1

忌“好为人师”

在博物馆、动物园或是植物园等地,常常见到父母给孩子讲解知识。父母为了孩子能够增长见识,常常是自己非常认真地学习了某个知识后,再一五一十地讲给孩子听,比如看到一幅名画,就告诉孩子:画家是谁、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哪里是值得一看的细节……

再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不难发现,他们在前几分钟尚能跟着父母的引导进入画内,后几分钟,眼神就不再聚焦而是东张西望起来。大概参观完了也不记得自己究竟看了些什么,记住了些什么,只觉得博物馆这种地方很无聊,没法肆意地追跑打闹。

父母的善意,成年人都能理解——希望孩子能够在书本之外,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我们以为的有趣的画作、有趣的动植物,孩子未必感兴趣,他们可能更想知道,为什么某幅画里的太阳是绿色的,为什么老虎会在自己的领地不停转圈,为什么一朵花可以有多种颜色……

这些问题,可能才是吸引他们的点,是“留住”他们、让他们深入思考的切入口。尽可能让孩子成为发现问题的“主导者”,这样才能给他们发挥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尽兴。

No.2

忌过早颁布“标准答案”

有专家曾指出,想要保留孩子的想象力,父母要做的就是尽量少灌输标准答案。当然,这并不是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不要过早颁布“标准答案”。要给孩子想象的时间,而后找到适当的时机再给出答案。

比如说,看到一只昆虫,如果直接告诉他们,哪里是翅膀,哪里是头,如何飞行,如何生存,他们就不会再去设想:这只昆虫要去哪里?是不是迷路了?是不是正在等着伙伴出现?看到一朵花,如果直接告诉他们,哪里是花蕊,哪里是花萼,如何开花,如何繁殖,他们就不会再去设想:这朵花里是否有个小精灵?蝴蝶是不是它的信使?阳光是不是每天都和这个小精灵打招呼?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多,孩子自然会知道昆虫或者花朵的结构。但同时,他们可能会思考更加繁难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看到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四季交替?

可以这样说,想象力是会不断进阶的,如果不被扼杀,它会不断升级,直至孩子愿意为此付出行动,改变这个世界。

No.3

忌不留“缺口”

所谓不留“缺口”,就是父母“不留任何余地”地告诉孩子某些知识。

“爸爸,瞧,这是我画的美人鱼!”

“你这画得不对,哪有美人鱼长翅膀的呀!”

“妈妈,太阳为什么要下山呢?如果一直挂在天空不是很好吗?”

“晚上太阳就下山。这是自然规律。”

“妈妈,你快瞧,水管哭了!”

“水管只是破了洞。”

“孩子提问—家长解答”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解答模式。通常来说,不留“缺口”的回答方式基本都控制在“一个回合”之内。当然,家长需要对问题本身加以区分,可以利用部分问题来培养想象力,但也没有必要每一个问题都留有“缺口”。

比如上面的三个例中 ,如果父母能有意识地在中间加几个环节,孩子的想象力或许会被保留更长的时间,形成“孩子提问—家长引导—孩子思考/作答—家长解答”的模式。

以“美人鱼是否长翅膀”的问题为例。

案例中的爸爸,可以先引导——“为什么美人鱼需要一双翅膀呢?”等孩子做出某些回答,比如,这样美人鱼可以游得更快,或者可以和小鸟做朋友。

然后爸爸再予以解答——“你这个设想很好,我之前听说美人鱼是没有翅膀的,不过我也希望美人鱼长翅膀,这样就可以……”

想象力是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潜能的。和成人一样,孩子也需要自豪感,如果他们知道,美人鱼也可以拥有翅膀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肯定,会有更多的自信心去想象更多的事情。

其实,简单来说,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先反问一句“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或许,孩子会给出一个非常精彩的答案。

另外,想要特别指出的一个问题是,不要把想象力和知识对立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开明的父母都开始注意呵护孩子的想象力,但切记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想象力和知识人为地对立起来。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是,脱离知识的想象力是无效的。

设想一下,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依靠想象力,但同时也是离不开已有知识的支撑的。人类想要飞行,从热气球再到飞机,每一次突破都是依据前人的经验,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行突破,努力做到“前进一小步”。缺乏对人类通识的深度理解,即便想象力再好,也终究无法落到实处。

所以说,我们要让孩子多体验,多思索,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但同时也必须要求他们以丰富知识和生存经验为前提。不断摄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同时不忘却自己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后,把自己的想象变成有价值的成果。这才是想象的价值所在。

(0)

相关推荐

  • 今年圣诞节,该告诉孩子圣诞老人是假的吗?

    前几天听到一则冷笑话:今年圣诞节要延迟了!因为圣诞老人入境要被隔离14天! 事实上,加拿大的首席卫生官通过推特真的向全体加拿大人进行了通知:"圣诞老人已同意遵守加拿大相关防疫规定,开始为期1 ...

  • 小学生太有才,“打油诗”火了,爸爸和老师两种“优差”评价

    很多家长会感慨:如今的小孩真聪明,3岁玩手机,4岁会自己选衣服,孩子身上展示出来的早熟,令很多家长感觉震惊,回首自己的童年,自己和孩子的差距真的不是一星半点.这样的感慨相信很多家长心中都出现过,然而, ...

  • 读小学了,用绘本建起知识的背景墙

    在进入小学前,参加一些衔接班,提前学一些知识.习惯,做一些准备无可厚非,但一切做准备其实在0-6岁都应该进行,切不要等到入学前两个月靠报个高价班,进行应急式的学前恶补,效果不仅不如意,还烧钱.某些方面 ...

  • 想读懂孩子吗?家长先学习吧

    任斌 为什么你总觉得你的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也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三四岁的孩子想自己去拿热水瓶,却把热水瓶打碎了,大人一声呵斥:"以后不要去碰!"殊不知,正是这一声呵斥,让孩 ...

  • 儿童绘画必须要像吗?留住孩子的想象力吧

    儿童绘画有着充满童趣的天性和强烈的表现冲动,随意性很强,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一张儿童画的产生,是儿童真实思想的写照,是儿童思维活动过程的记录,也是儿童情绪气质的外在表现. 在绘画可以涵盖的各个方面中,绘 ...

  • 醒醒吧!想花钱给孩子补课的家长!

    明珠絮语-教育|美文|人生感悟 联系:mingzhu786(转载)hbliuchanghai(商务) mingzhudz(读者) 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

  • 专注力是种技能,想要让孩子集中注意力,简单三个步骤就能做到

    孩子不管是学习还是游戏,专注力都是很重要的,不专注的孩子不仅容易做事马虎还容易拖拉.专注力是自控力的一种,在疫情期间所有的孩子都不能出门,全部要在家学习,能够专心的上网课就是一种高效学习,孩子在家学习 ...

  • 刘瑜教授:想让孩子有出息,养女三忌、养儿四忌,能做到的很少

    时下父母们在孩子教育方式上的探索更加地深入,这也使得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采用的方法更加多元.不过在这其中也有不少家长会被一些固有的认知误区所困扰,比如说认为"男孩应该穷养,女孩应该富养&q ...

  • 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需要“三个”……

    这个问题真是太多人回答了,大致上差不多:孩子想到的都是对的,或者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等等.不过,最近当有家长问我的时候,我突然觉得需要基于现实的社会背景作一些回答了. 保护孩子的想象力,需要给 ...

  • 面对孩子无理取闹,家长学会三个办法,自然可以治得了孩子

    都说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但是孩子调皮捣蛋,家长真舍得打孩子吗?尤其是现在孩子喜欢和家长去购物消费,孩子看到喜欢东西不消费,就会出现耍无赖,在地上打滚,哭闹,这样的现象很多,如何解决就成为很多家长心 ...

  • 看了《海上繁花》这部剧,我想对女孩子的爱情,提出三点忠告

    古往今来,爱情似乎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也听过太多或凄美或悲壮的爱情故事.但若是爱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想,很少有人能够保证自己经营爱情游刃有余,完全不会出现差错. 尤其是女孩子,在面对爱情时,更 ...

  • 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性,90%的家长都在抹杀孩子的想象力!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而创新的关键则在于想象力,一个人如果没有想象力,那无论他的实践能力有多强,他的思维始终都是固化的. 以前听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电视节目主持人问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