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行之五:被颐和园谐趣园仿制的无锡寄畅园
去过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才知道谐趣园不过是无锡寄畅园的仿制品。这次无锡之行走过映山湖,再次来到近在咫尺的天下名园——寄畅园。
寄畅园西倚惠山而筑,东临惠山横街,南与惠山寺毗邻,故址原为惠山寺僧舍沤寓房,面积约1公顷,1988年1月13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园系北宋著名词人秦观迁无锡后裔于明正德时(1506—1521)始建。此后,历经清及民国时期,始终保持在无锡秦氏的手中,故又名秦园,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极为罕见的一例。该园在借景、叠山、理水、建筑及古树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江南的山麓别墅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寄畅园嘉树记》记载,园内当时有竹园两处及树木220株左右,截止1999年3月11日公告,园内仅剩当年古树12株:香樟7株、糙叶树2株、朴树3株。
历经将近五百年的风雨沧桑后,今日寄畅园大体分隔成三个功能空间。首先,由南门厅、大厅、秉礼堂及这三个厅堂间的两个天井院落,组成了主入口空间。从大厅东侧的侵云门洞进入,九狮台、郁盘廊、先月榭、凌虚阁等组成一条似隔非隔、左右联络的景观带。它的南侧是由卧云堂、月台、甬道、石桥、镜池、美人石及御碑亭等组成的庭园空间,原是园主用于重大接待活动的起居场所,被称作内园。景观带之北则是园主称为外园的山水空间,它与惠山横街的东园门相通,该园门与水路惠山浜近在咫尺,是寄畅园的主要游览场所。外园以中间开辟八音涧的岸墩假山为骨架,以假山濒临的锦汇漪为构图中心。整体呈南北走向,横卧在惠山的东麓。岸墩假山与锦汇漪的山崖水际,则以鹤步滩作为山与水的脱卸与交融。在锦汇漪的东岸,因地制宜布置了郁盘廊、郁盘亭、知鱼槛、涵碧亭、清响及廊桥等一组景观建筑,它们隔水与岸墩假山互为对景。岸墩假山以八音涧而寓开合之意,又以梅亭为点景之笔。在上述山水、建筑系列的两头,南部为以卧云堂为核心的优雅庭园,北部则以嘉树堂取得了空间构图的平衡。同时,锦汇漪水池规范了游人仰借锡山、惠山的视点和视角,在最佳角度把两山山色引揽入园。处于园墙边临界点的邻梵阁和凌虚阁,又成为俯借惠山寺、惠山街和惠山浜景色的理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