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振兴计划的产量保级战:如何应对当前的全球采购模式

根据每日粮油收集到的消息显示,自2018年12月1日以来,我国累计订购美国大豆数量为302.8万吨。

美国农业部在周四发布了最新的大豆出口销售报告,1月份美国大豆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为中国,总的出口检疫数量达到130.7万吨——去年同期为317.9万吨。

另外,来自市场贸易商的消息还显示,尽管近段时间我国对美国大豆采购速度有所加快,但在1月份还是发生了取消订单的情况。

美国农业部(USDA)的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至1月3日当周,美国大豆净取消订单总计61.09万吨(新旧作物合计)。

这表明,目前美国大豆对于中国市场的渠道仍不通畅。

值得注意的是,2月1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提出将继续深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巩固玉米调整成果,适当调减低质低效区、地下水超采区水稻和小麦面积,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

值得注意是,针对当前有关部门提出的大豆振兴计划,也引来不少专业人士的质疑。

据来自官方智囊机构的最新预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豆消费量已经超过亿吨,但其中有8000多万吨需要通过进口才能满足,国产产量仅有1600万吨。

目前我国大豆采购主要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巴拉圭、乌拉圭等北美和南美国家,我国大豆供给已经由国内转向全球采购模式。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对东北国产大豆实施临储收购政策,包括之后的大豆生产者补贴等,但是在稳定大豆产量的同时,市场价格却一路从最高的2.4元/斤下滑至当前的1.3元/斤。

与此同时,进口大豆持续增长,国产大豆市场份额继续压缩,最终再次导致种植面积下滑。

大豆振兴计划更像是一场主管部门的产量“保级”战。

据悉,由于缺乏市场,近年来黑龙江只有食用大豆多多少少可以卖到省外一点,导致黑龙江大豆交易量逐渐下滑,接着迅速萎缩,现在就连黑龙江本地大豆市场也岌岌可危。

而近年来,伴随着国产大豆迟迟无法“振兴”的局面,在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等的条件约束下,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开始倾向于“利用全球市场”——在他们看来,进口大豆就是进口耕地、进口水资源,是一本划算的经济账。

但对于东北而言,大豆种植业并非只是一本经济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