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粮食进口能否解决当前玉米市场困境?
日前,媒体报道了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关于限制粮食进口、保证国家安全的建议。
建议指出,造成粮食大量进口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我国大米、玉米、小麦等国产粮食价格比国际市场高30%到50%。对此,国家应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充分发挥关税的调控保护手段,全面提高我国粮食关税税率,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食集约化生产,使农民增收、农民利益得到保障,从而真正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确保国家安全。
宗庆后是谁?娃哈哈集团老大,2016年胡润百富榜第五位,资产过千亿,那绝对是权威人士,说是国内饮料界第一人绝不为过,何况还这么为老百姓着想,为国家安全解忧。
说实话,要质疑这样一位成功人士的建议确实有点心虚——说实话,进口不进口和小编也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谁让咱家里还有两亩地呢——但又是不吐不快。
先说第一个问题,我国的粮食价格涨幅低于其他物价的根源在哪?
学过小学课本的都知道,我国的国情第一句话就是:地大物博,但介绍到人口的时候,就又换词了:地少人多。
真的,以前很不理解“我国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句话的含义,但小编给你算个账你可能就明白了——当然,这个账你是在课本里永远碰不到,生活里也永远不会去关注的。
我们按照一个标准家庭的人口来算计,年轻一辈一家三口,加上父母,基本上一个农户是5口人,按照我们现有的耕地面积,东北地区大约一户人家有1.5公顷的土地,也就是23亩左右。如果我们按照一亩地年收入400元来算(当年,今年的玉米有点特殊),一年收入只有9000元,而正常的一年外出打工收入是多少呢?根据统计局数据,2015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4万元,也就是说种地收入仅占家庭收入的15.7%。
所以说,我们的农民就是用这样的一份收入回报养活了全体国人(汗,忽然想起之前有人理直气壮的说,我的食物是花钱买来的!先不说小编后面要讲的话,改革开放前你的父辈们能用钱买到吃的吗?做人能不能不要这么白痴?)——如果换做是你,领导每月给你500块,其他时间还得自己去打零工,这样的单位你是不是早就撂挑子了?
所以,“我国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个奇迹,真的是个奇迹,是属于老农民的奇迹!
有人说了,那农民不是还有时间出去打工么?别急,听我慢慢讲。
上面说的收入问题其实是建立在低粮价的基础上的,根据专业机构的统计,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粮食价格的涨幅不超过2倍,以小麦为例从六七毛涨到现在的一块二,也仅仅涨了一倍。再同时看看其他商品的价格,那个不是跳着脚的翻倍在增长?
——有人说电子数码产品的价格不是一直在下跌吗,我只能说这些人一定是拿十年前高端电子产品和当前的低端普及型产品在对比。十年前你买一部摩托罗拉v3那叫拉风,现在你五六千买个苹果估计没几个人会多看一眼吧?
新媒体人也是蛮拼的
所以,那能不能让我们的粮食价格涨起来?
懂经济的都知道,什么商品都可以乱涨价,但食物不行!所以,你去看看世界各国,不论贫穷还是发达,食品的价格从来都是确保绝大部分的人能消费的起。
因此,;长期以来,我们的粮食种植就是一直保持价格的基本平稳或小幅上涨,农民继续承受低廉的回报,以靠外出打工来弥补收入——在城市作为临时工、农民工而存在(这个算是回复了上面说农民能打工的问题,打来打去,还得回农村自己养老——当然,现在有些地方好了,让农民可以去城里买房,自由转为城市户口了)。
当然,还有另一种模式,让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每家每户种个成千上万亩,这样收益不就高了嘛?那好,我们再测算下,仍以东北为例,每户人家收入想通过专业种地拿到和外出打工一样的收益,他需要增加6倍的耕地面积,也就是达到142亩,这样的话需要去掉5.1个农户家庭,约减少26个农业人口。按照一个村庄人口5000人的话,只需要160户人来种地才能达到这样的种地效益,也就是说,需要有4000多个农村人口离开土地——这些人去哪里打工呢?
而这还是东北相较于其他地区地广人稀,如果换到传统的黄淮地区,这样的数值势必会呈现3到4倍的增加。
而这样的人口转移显然不是一下就能实现的。
所以,高粮价行不通,规模化又难以一蹴而就!这是第一个问题。
下面再讲第二个问题,我国为什么要进口粮食?
大家都在说进口是导致粮食下降的主因,小编认为,这完全是外行人在瞎操心。
我国为什么要进口?还是那句话,地少人多!看看我们这几年的粮食进口数量不断增长,你觉得企业没事喜欢拿粮食当古董存放么?这样的行为不讨喜又不赚钱,谁有那么傻?
——当然,那种企业宁愿高价进口国外粮食而不愿收购低廉的国内粮食的情况属于企业经营行为,请勿与上述分析混淆——对于企业行为,其行为由企业自己解释。
举个最简单的,我国大豆从之前的年消费几百万吨,增加到现在的近9000万吨,这增加的需求量是从哪里来的?有人说我国以前还出口大豆。
那是,以前我们的大豆主要用来做豆腐,生豆芽,成年不见多少油。现在你看看农村有多少搞养殖的?有多少人因吃油太多而产生这样那样的病?
要知道,我国最多的年份,国产大豆产量也没超过2000万吨——这就是现状!
稍微关注下当前农业,看看现在农村土地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所完造成的后遗症,再看看现在市场追求的有机绿色食品,你会更加懂得我们的农业,更加了解粮食生产的现状。
面对这种情况,你觉得不进口可以么?
固然,粮食进口会造成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国家也不是放任不管的。了解这个市场的都知道,我国的粮食不是无限量进口,除了大豆因国内确实缺之外,小麦、玉米、稻谷全部实施的是进口关税配额管理!
写到这,可能有些外行人连配额管理都不清楚。进口关税配额管理简单的说,就是如果我们需要进口的数量实行低关税,超出我们需求量的高关税。比如。我们今年需要大约进口720万吨,那么这720万吨就关税很低,超过这720万吨的。对不起,你不是一块钱么,那好,我给你增加进口关税,想进口,你企业要掏两块钱才能进口!所以,配额外的粮食根本进不来!
所以,这就是小编说的第二层意思,粮食并不是无限制进口的,我们优先考虑的依然是国内生产——尽管目前政策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大的方向是没问题的。
说了这么多,到底我们该如何办呢?不会说了这么多就为了告诉我们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吧?当然不是,虽然小编不是专业人士,但也想提一些个人的意见
第一建议,粮食调控政策切不可脚疼医脚,头疼医头,更不可因一叶而不见森林。
如果我们现在限制了进口,且不说会不会造成供应的变化,就说限制后农民收益能增加多少?一年多收个二三百块钱?(再次提示,不要把企业个体行为转移到这里)
而从目前农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种植最大的问题在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收入分配方式还没有改变,依然是一种稳定、平衡的操作手段,却不知因我国特殊的国情,粮食种植者已经逐渐处于主流财富分配边缘地带。
透过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体系来看,为平衡行业间的差异,在越来越多的行业里,按劳分配正在逐步被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取代,而在农业,在粮价整体稳定的背景下,依然是多劳多得,这看似的公平却遮盖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边际效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在小编的眼中,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调整应该属于根本性的因素——因为,这几十年的发展下来,粮价是稳定了,而你们却都发财了,剩下农民该怎么办?
接下来,小编再说下第二条建议:严控雁过留毛式的执行环节。
这个其实在之前发布的文章就说过了,再啰嗦一遍。
我们从粮食的流通销售环节也不难看出,这几年的惠农政策由于过于分散,加上雁过留毛式分配形式,农户实际享受到的利益并不多。
我们以农业保险为例,很多时候我们因地少人多的原因,加上粮食总量大,导致财政在支持时对个体补贴不多。比如一家4亩地的农户,参加保险可能一年交个几十块,如果遇到灾情,能得到多少理赔呢?根据粮油关注小编的了解,也就几百块。有人说已经不少了,但如果将种地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看,这几百块是不是又太少了?
我们说对单体支持少,是因总量多,那么这里新形式的雁过留毛就出现了。比如某地一家享受财政补贴的保险公司,如果能拿下几个县的保单,你想想会有多少补贴进入企业账面?
对个体补贴不足,而执行机构又能凭借规模获得巨额财政补贴,加上理赔环节苛刻的条件要求,让小编觉得这是在花大钱却办小事。
其实,农业从来都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就以玉米收购为例,之前国家定8毛左右,一家收个六七千斤,也就几千块钱,但放在国家层面,一收就是几千万吨,一算下来就是几百亿的资金。
这就是我国粮食市场客观存在的个体与整体的矛盾。所以,美国我们学不来,人家都是农场主,有规模,个体定低不影响农民收入;日本我们也不好学,因为日本粮食总量有限,个体定高不会造成太大财政负担(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美国的规模生产低粮价,日本精耕细作出精品)。
所以,很多政策需要的是细节设计,惠农要在支持力度不减的条件下,最重要的是在执行环节做好总体与个体的收益风险设计,对农户增大个体保障,对成规模的执行单位做好收益和风险管控。
至于第三条、第四条建议,小编眼光有限,也没那么多的精力去想这些事,等以后有机会碰到了再聊。
小编之所以去质疑,不是因为赚的比人家多,更不是因为懂的多,而是在粮油方面确实要多了解一些,更是因为自己也有大量的亲人朋友在农村,如果我们长期用这种脚疼医脚、头疼医头的方式去考虑我们的大的调控方向,小编不敢说以后我国的粮食生产会怎样,但一定知道那些在农村的人依然会处于边缘地带!
总之,当你能吃饱饭的时候,你从来不会觉得粮食是大事,就像大家之前能自由呼吸的时候,从来不觉得这空气还会被污染?但事实就是,一旦有问题我们就很难再回头。既然粮食这么重要,那么他的生产者是不是也应该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呢?
关注这里,除了信息还有思想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做一个有思想的农业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