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工作必备的理论! | 社工课
在开展家庭服务活动时,要运用怎样的理论来设计活动方案?家庭社会工作都有哪些常用的理论?
之前出了儿童、长者、残障、妇女四个领域必备的社工理论,今天小客整理家庭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与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遵循一定的周期开始、发展、终结一样,家庭也按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直至消亡,即家庭也有它的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也可译为它的生命循环、家庭生活历程)是家庭依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分裂出新的家庭,直至母家庭消亡的全过程。在家庭生命周期过程中,母家庭孕育子家庭并消亡,家庭继续得以延续。家庭生命周期是乡村社会学者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发展出来的概念,用来描述家庭的结构、组成以及行为的改变。
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可以做不同的划分。研究家庭生命的周期的阶段,通常是以孩子做关键人物,以孩子的出生成长去观察一个家庭的改变。美国学者Duvall(1977)就以孩子为主线,对一个完整的中产阶级的美国家庭的生命周期提出一种八阶段论的说法这八阶段是:
(1)第一阶段是新婚未生育期(2)年;
(2)第二阶段是老大出生至老大两半,(2.5年);
(3)第三阶段是家中有学龄前的小孩,老大两岁半至六岁,属于“混乱期”(3.5年);
(4)第四阶段是家中有学龄中的小孩,老大六岁至十三岁(7年);
(5)第五阶段是家中有青少年阶段的小孩,老大十三岁至二十岁(7年);
(6)第六阶段是孩子陆续离开家庭,俗称“发射中心期”(8年);
(7)第七阶段是由家庭空巢期至退休,“中年危机期”(15年左右);
(8)第八阶段是由退休至夫妇两人都死亡(10至15年左右)。
这一有关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方式适用于独立生活的核心家庭。各阶段划分脉络清晰。
彭怀真在《婚姻与家庭》中还提到家庭生命周期也可以和个人生命周期相结合考察,因为每个人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任务。对成人的生涯分期有划分为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退期、死亡期等,每期之间又各有过渡转型期。各个不同的发展问题,如下:
18-26 步入成年世界:建立自主、符合社会规定的完成学业、立业、成家。
26-30 过渡期:成家、婚后混乱期、认定目标、思考前程、改变。
30-42 安定期:在社会中逐渐爬升、建立地位和声望。
42-50 中年过渡期:评估、反省、改变或肯定目标。
50-60 安定期:迈向事业巅峰、更年期。
60-65 逐步退休
65-死亡 退休老年期
此外,家庭生命周期也可以根据妇女和儿童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来划分阶段,彭怀真将之划分成七个阶段:
(1)新婚家庭,相关的妇女与儿童问题是:婚姻调适、性骚扰、就业妇女单身条款的压力;
(2)有幼年子女的家庭,相关问题是:儿童照顾疏忽、妇女受虐、就业妇女托儿压力;
(3)有学龄子女的家庭,相关问题是:儿童虐待、妇女就业、子女反抗;
(4)有青春期子女的家庭,相关问题是:性虐待、妇女二度就业;
(5)有年轻成年子女的家庭,相关问题是:性别歧视、妇女健康;
(6)子女成长独立后的家庭,相关问题是:贫穷女性化、妇女更年期;
(7)老年人家庭,相关问题是:贫穷女性化,寡居心理调适。
我国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因国情的不同及家庭生活模式的特殊性而具有它自己的特点。中国的母家庭与子家庭往往界限不清,因为经济、住房等原因,子家庭建立后依然不得不寄居在母家庭之中。而在生育子女或父母年老体衰之时,子家庭又要迁回母家庭以求得相互间的支持与帮助。两者很难截然分开。有的子女结婚后依然与父母同住,这只是意味着原本的母家庭从核心家庭结构转变为主干或联合型家庭结构,子家庭的生命周期寓于母家庭之中,呈现出子家庭和母家庭交互发展的过程。
王思斌把我国的家庭生命周期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新婚期(2年左右),从结婚到生育第一个孩子; 育儿期(5到6年),从生第一个孩子到最后一个孩子上小学; 教育期(15年左右),从孩子上小学到孩子独立; 向老期(20年左右),子女相继离家; 孤老期(10到15年),夫妻中只剩一人直至该家庭生命终结。
这个图是萨提亚派沟通模型总图。后面解释那五种沟通模式,都从这个图生发而来。但是前四种都各有缺陷,只有在第五种那里,自我、他人、情境三者才得统一,三者元素都有表达和展现,哪个都没有被压抑或无视。
1.讨好型
占人群 50%。讨好别人,只有他人和环境,没有自己。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你喜欢怎么样?”“没事没事”。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2.指责型
占人群30%。攻击别人,只有自己和环境,没有他人。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做对过”、“要是你….那就…”、“我完全没有错”。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3.超理智型
人数较少,15% 。压抑感觉,逃避感受。只有情境,没有自己和他人。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总是客观的、引述规条和抽象的想法,使用冗长的解释、复杂的术语,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很少涉及与人有关的感受,常说:“人一定是要讲逻辑的”,“一切都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人需要冷静”。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很优越(若有表情的话)。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4.打岔型
更少,占人群 0.5%。避重就轻,习惯闪躲。自己、环境和他人都没有。经常改变话题来分散注意力,不能专注在一件事上,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打断话题、辞不达意、不愿意真正去面对。
让别人在与自己的交往时分散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想让压力因素与自己保持距离。
言语: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抓不到重点,随心所欲,随口表示,东拉西扯:'我自己也搞不清'。
情绪:波动混乱,满不在乎,'我心不在焉。'身体姿势特征是不停地在动。
行为:转移注意力:不恰当的举动、多动、忙碌、插嘴、打扰。
内心感受:'没有人当真在意。' '这里根本没有我说话的地方。'
心理反应:不适当、不合情理、心态混乱。
躯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胃疾、眩晕、恶心、糖尿病、偏头痛、便秘。
5.一致型
一致型 4.5%。重视自我、他人和情境,具有高自尊,内在和谐。语言上带有感受、思维,可以表达自己的期待、愿望、不喜欢,是开放的,愿意聆听别人,相互分享,尊重自己、他人,也能顾及到环境。
认可压力的存在,正视自己处于压力之中,承担起自己在压力中的责任,为有效地应对压力而作出努力。
言语:尊重现实、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自信。
行为:接纳压力和困难、应对投入、顾全大局、乐于助人。
内心感受:虽有时惶恐,但仍充满勇气和信心,有坚强的毅力,当时和事后心灵充满了坦然和安稳。
心理反应:合情合理、、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躯体反应:全身放松、精神抖擞、健康、充满活力。
现以具体的家庭关系为情境,并列五种沟通模式,以期读者获得更感性的认知。
前面四种沟通模式,不论表现形式如何,内在的自我价值是都偏低的。只有一致型的沟通模式,才是真正高自我价值,是欣赏他人,也悦纳自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