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97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这一条跟96条是相辅相成的。
96条说病家得了太阳伤寒或者太阳中风五六天了,怎么就变成了少阳病呢?原因就在“血弱气尽,腠理开”——体表的气血都不足了,门户大开,因此邪气就得以深入身体,但身体半表半里的气血还相对充足,还能在半表半里层次抵抗邪气,所以“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胸胁部位就是半表半里所主的啊。如果半表半里也血弱气尽了,那邪气就直接到体内,从而出现里证了。
这位病家只是体表的血弱气尽了,半表半里的气血还充足,所以正气就在此处抵抗邪气。正气力量强了,就把邪气外排到了体表,所以表现出了表证的怕冷;邪气胜了,就越过半表半里而成了里证,也就是阳明病的单纯发热。正气与邪气相互进退,所以寒热就交替出现,也就是“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嘿嘿不欲饮食”是少阳病的典型表现,其实还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96条时我们详细分享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人体的上下表里内外都是相互沟通的,所以称为“脏腑相连”,少阳的主要位置是胸胁,少阳郁滞会对胃肠造成影响,胃肠会因为不通畅而出现疼痛,胸胁的位置偏上,胃肠的位置偏下,所以“其痛必下,邪高痛下”,胃气上逆就会呕啊,确定是少阳疾病,治疗上就“小柴胡汤主之”。
当病家身体偏弱,不能够在半表半里层次将邪气消灭掉的话,邪气就会继续深入,到达身体内部,从而导致阳明病,阳明病是火热的疾病,火热消耗津液以后病家就会表现出口渴,这时就得按照阳明病的治法来治疗了,也就是“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6条、97条合在一起来看,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第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这一句可以扩展理解——人体生病都是因为血弱气尽。体表的血弱气尽了,就得表证的太阳病、少阴病;半表半里血弱气尽了,就得少阳病、厥阴病;体内血弱气尽了,就得阳明病、太阴病。因为正气不足了,人体才会生病,部位不同、病性不同,才会有六经病的不同反应。人体正气充足,血强气满,那么虽有邪气侵袭,人体也不会生病,也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第二:邪气侵袭到人体的哪个层次,相应层次的正气就会奋起抗邪,正气即起邪气即消,病证的反应是根据正气的状态而决定的。体表正气微凉、半表半里为温、体内是热,所以太阳病必寒、阳明病必热、少阳病就是往来寒热。治疗上以平为期,也就是调治正气、顺应正气,帮助正气排除邪气,邪气祛除后,正气自然就恢复常态。
第三:疾病由表向内传变,传到哪个层次,就用药在相应层次上治疗,治愈了,身体就恢复健康,邪气也就消除了,没治愈的话,邪气继续内传,那么再在下一层次上进行治疗,用药来帮助正气层层抵挡、治疗,身体好了就是好了,疾病不会再由内向外进行逆传的。
第四:邪气比较重的话,即使治疗如法,也很难在一个层次上就治疗好,邪气还会逐渐深入。比如非常严重的受寒,一开始是太阳病,我们按照发汗的方法治疗了,选择的方剂正确、药物剂量正确、发汗后也注意避风避寒了,所有的治疗都如法,但也只能是减缓病势,好比邪气原本是100分,在体表我们治疗了,邪气剩下了60分,邪气还会深入,我们接着在半表半里层次治疗,那么邪气会剩下30分,它还会继续深入,就形成了里证,我们再按里证的方法治疗,在里证的层次上才有可能完全治愈。明白了这一点很重要——严重的疾病,治疗起来不会一蹴而就,病家耐住性子、医家耐住性子,双方配合好,层层治疗、层层减弱病势,最终会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