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97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这一条跟96条是相辅相成的。

96条说病家得了太阳伤寒或者太阳中风五六天了,怎么就变成了少阳病呢?原因就在“血弱气尽,腠理开”——体表的气血都不足了,门户大开,因此邪气就得以深入身体,但身体半表半里的气血还相对充足,还能在半表半里层次抵抗邪气,所以“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胸胁部位就是半表半里所主的啊。如果半表半里也血弱气尽了,那邪气就直接到体内,从而出现里证了。

这位病家只是体表的血弱气尽了,半表半里的气血还充足,所以正气就在此处抵抗邪气。正气力量强了,就把邪气外排到了体表,所以表现出了表证的怕冷;邪气胜了,就越过半表半里而成了里证,也就是阳明病的单纯发热。正气与邪气相互进退,所以寒热就交替出现,也就是“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嘿嘿不欲饮食”是少阳病的典型表现,其实还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96条时我们详细分享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人体的上下表里内外都是相互沟通的,所以称为“脏腑相连”,少阳的主要位置是胸胁,少阳郁滞会对胃肠造成影响,胃肠会因为不通畅而出现疼痛,胸胁的位置偏上,胃肠的位置偏下,所以“其痛必下,邪高痛下”,胃气上逆就会呕啊,确定是少阳疾病,治疗上就“小柴胡汤主之”。

当病家身体偏弱,不能够在半表半里层次将邪气消灭掉的话,邪气就会继续深入,到达身体内部,从而导致阳明病,阳明病是火热的疾病,火热消耗津液以后病家就会表现出口渴,这时就得按照阳明病的治法来治疗了,也就是“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6条、97条合在一起来看,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第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这一句可以扩展理解——人体生病都是因为血弱气尽。体表的血弱气尽了,就得表证的太阳病、少阴病;半表半里血弱气尽了,就得少阳病、厥阴病;体内血弱气尽了,就得阳明病、太阴病。因为正气不足了,人体才会生病,部位不同、病性不同,才会有六经病的不同反应。人体正气充足,血强气满,那么虽有邪气侵袭,人体也不会生病,也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第二:邪气侵袭到人体的哪个层次,相应层次的正气就会奋起抗邪,正气即起邪气即消,病证的反应是根据正气的状态而决定的。体表正气微凉、半表半里为温、体内是热,所以太阳病必寒、阳明病必热、少阳病就是往来寒热。治疗上以平为期,也就是调治正气、顺应正气,帮助正气排除邪气,邪气祛除后,正气自然就恢复常态。

第三:疾病由表向内传变,传到哪个层次,就用药在相应层次上治疗,治愈了,身体就恢复健康,邪气也就消除了,没治愈的话,邪气继续内传,那么再在下一层次上进行治疗,用药来帮助正气层层抵挡、治疗,身体好了就是好了,疾病不会再由内向外进行逆传的。

第四:邪气比较重的话,即使治疗如法,也很难在一个层次上就治疗好,邪气还会逐渐深入。比如非常严重的受寒,一开始是太阳病,我们按照发汗的方法治疗了,选择的方剂正确、药物剂量正确、发汗后也注意避风避寒了,所有的治疗都如法,但也只能是减缓病势,好比邪气原本是100分,在体表我们治疗了,邪气剩下了60分,邪气还会深入,我们接着在半表半里层次治疗,那么邪气会剩下30分,它还会继续深入,就形成了里证,我们再按里证的方法治疗,在里证的层次上才有可能完全治愈。明白了这一点很重要——严重的疾病,治疗起来不会一蹴而就,病家耐住性子、医家耐住性子,双方配合好,层层治疗、层层减弱病势,最终会治愈的。

(0)

相关推荐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外邪侵袭人体,绝大部分都是先影响身体肌表,也就是人体的表面--皮肤.肌肉.骨骼层次,所以人体会首先表现出表证.身体相对强壮 ...

  • 郝万山讲伤寒论7,8

    ​万山讲伤寒论 第七讲 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分类:本证,变证,类证 本证是发生在太阳经脉,发生在太阳所主的体表,发生在太阳膀胱腑的本经本腑的病变. 表证:邪气偏于浅表 ...

  • 再谈六病之实质

    我们平时说的"六经病"应该称之为"六病",因为在整部<伤寒论>之中也没有"六经"这个名词."六经"这个名词的 ...

  • 三焦经脉解伤寒论(1)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一.这一条,是众所周知的太阳病提纲症. 提纲症,意思是,凡是该经为病的,大多会有提纲描述的症状.因此,太阳病,基本上都会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提纲症 ...

  • 精华文丨读懂《伤寒论》之辨寒热表里

    本文导读  <伤寒论临证六要素>拆书精华之寒热表里 欲明寒热,先明恒温机制.欲明恒温,必先知胃气津液.而欲明胃气津液,终必明生机大论. 本书的核心理论即是生机大论,王师复原了仲景以及之前医 ...

  • 正邪相争话伤寒(35~49)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2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字面意思是说:太阳病,外证依然存在,脉是浮弱的,治疗上依然需要通过出汗的方法,这时应该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 "宜"字说明不是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3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上七味,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4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外证"的含义,跟前面42条所分享的一致,是指太阳中风证,也就是桂枝汤证. 这条是指太阳病经过治疗,外证依然存在,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1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条是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0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9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家表现出来的是浮缓脉,身上不像前面38条那样疼痛,只是感觉沉重,并且沉重不是持续存在的,是时轻时重的,同时没有少阴病的表现,这时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5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这一条挺有意思的,有很多需要关注的地方,我们先说说字面意思:病家得的是太阳病,也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6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条也存在倒装情况,"麻黄汤主之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8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