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四方】古村新近枇杷行
2017年4月30日,周日,晴
4月下旬,枇杷熟了。应朋友邀请,去他们在始兴县的乡下老家摘枇杷。早上八点出发,先走了几十公里的省道,然后,在清远江口上广乐高速,向二百多公里外的韶关始兴县进发。
两部车,六个人,省道加高速,行车三个小时,十一点到达始兴县太平镇水口村的朋友家。
水口村位置及路线图:
临近浈江的水口村地形图。之所以叫做“水口村”,我想大概与其临近浈江有关吧:
朋友家的房子虽在乡下,而且是十几年前建成的,但在当地还是属于最好的建筑,三层的小别墅,这与他们一家人头脑灵活、勤劳致富不无关系:
主人家前后都有院子,前院有一棵很大的杨梅树,已经挂满了指头大的杨梅:
看到杨梅,想起了我老家门前山脚下的两棵杨梅树,据说那还是上个世纪大约三十年代我伯父年轻的时候栽种的。我还小的时候,有一年下大雪,压倒了一棵,剩下的那一棵,大概一人多高的地方分开为两大枝,然后逐级开枝散叶,形成十多米高、树冠的投影占地达二三十平方米的一棵大树。
每年春天,它都会结很多的杨梅,尽管那棵树的杨梅个头没有现在嫁接的杨梅那么大,那么甜。但那个时候的小山村,能有一棵远近少有的杨梅树,实在难得。之所以说难得,是因为我们还有两户邻居家原来各有一棵杨梅树,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而砍掉了,就剩下我们家那一棵。
小时候,每年春夏之交,还没等杨梅熟透,我就会经常爬到树上去摘杨梅吃。每当放学回家,也总是先爬到树上挑一些红了杨梅吃上一顿。现在广州工作生活的外甥女一说起杨梅,还记得她小时候,外公(我父亲)每年会摘一篮子杨梅走十几里路送过去给她们吃,充满了幸福美满的回忆。
我当兵出来后很多年,有一年刮大风,把我老家那棵已经结了几十年果的杨梅树刮倒了,我和家人就再也没有到自己家树上摘杨梅吃的体验了。不过,我的一个外甥,早年曾从我家那棵老杨梅树旁边挖了一棵杨梅树苗回去种在他家门口。现在,那棵杨梅树早就长大了,早几年也开始结果了,也算是我们家那棵老杨梅树在他那里获得了新生。有时候外甥女回家,正好遇上他哥家的杨梅成熟了,还会给我们带一些来广州,使我又品尝到了自家杨梅的味道。
呵呵,一提起杨梅,回想起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爬到家中杨梅树上吃杨梅的往事,又是不停地流口水。
主人家的院子外面还有一颗同样挂满了果的杨梅树,但都还没有熟,暂且把它们放下。杨梅树的旁边,一棵枇杷树挂满了差不多鸡蛋大的金黄色枇杷,使人馋涎欲滴:
但我是那么贪吃的吗?喽喽喽,兔子还不吃锅边草呢,我先到外面去看风景。
门外,有几棵合抱粗的樟树,可见水口村也是很有些年头了:
一栋民宅旁边还有一棵古榕树,估计得有上百岁了吧。在乡间,民宅和古树就是能够那么和谐相处:
透过树荫,远处,可见一座周围布满枪眼的古碉楼,我能不去看看吗?
碉楼,国内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广东开平,那可是被列入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现存1100多座碉楼呈现出千姿百态。但在偏远的粤北山区,孤零零地出现一座碉楼,我的确是第一次见到:
碉楼在水中的倒影,显示出乡村的静谧与和谐。池塘、草地、废弃的土砖瓦房,一切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那么熟悉,又好像是那么遥远。
转过池塘角,塘边一个砖砌的照壁,挡住一个古村落的祠堂大门口。这是典型的古民居的风格:
踏着照壁旁边粉红砂石砌的台阶拾阶而上,迎面一间祠堂敞开着大门。这样的祠堂当然不像广州周边的祠堂那样“豪华气派”,但它毕竟是位于粤北的山区,在以前交通不发达的时候,那可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一个姓氏或大家族,还是想方设法建起各种形式的祠堂,代表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正门前鲜红的对联,显示当地的村民并没有放弃已经显得古老的祠堂:
祠堂正面两边的侧门,实际上不是进入祠堂大厅的,而是进门之后向两侧展开一个长长的宽不过四尺左右的巷子,巷子的两边是不同住户的大门。阳光从屋檐的缝隙中投射下来,在地上留下一条明显的光影:
从祠堂大门向后,三进祠堂的后面还有一个大厨房,再出去还有跟前面一样的“街巷”,从祠堂大门算起,到祠堂后面的两侧,一共有五条这样的“街巷”。这样的建筑格局和式样,我的确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祠堂与街巷集中的建筑群,当年应该是住过不少的人。
这样的建筑布局,对于习惯于现代都市生活的人来说好像难以理解,这些“街巷”看起来相当拥挤,进出也不见得方便,采光通风可想而知也不怎么好,但在农耕时代的过去,山野乡间,村民为了防范入侵,采用这样的方式居住,虽然进出不是太方便,但安全性应该有了很大的保障。它的最大的特点是,所有这些住户都需要从祠堂大门口照壁两侧的阶梯进出,只要守住大门前的出入口,就可以保护建筑群内所有住户和族人不受匪盗的侵扰,真正可以抱团取暖。
当然,这都是过去时了,斑驳甚至倒塌的墙壁和紧锁的门户,说明这些旧屋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
连续看了两栋这样的旧祠堂和连在它一起的“街巷”。
转到村子的另一边,是从旧“街巷”中迁出来的农民的众多三层小洋楼。在马路边上,是一栋估计十多年前新建的三进的“姚氏宗祠”,显得比原来的老祠堂气派,但显然它没有古祠堂的神韵,没有与古祠堂紧密相连的街巷的种种故事和传说:
中午,主人在家里招待我们。丰盛的食物中的一种绿色食物,我敢保证很多人跟我一样,以前没有吃过,甚至没有听说过,那就是韭菜肠粉:将韭菜打成汁,再掺入肠粉中蒸熟,晶莹剔透,味道超好:
午餐后,我们一起到不远处的山上,顶着午后的太阳,在主人家承包的成片的枇杷林中,上树,采摘完全成熟了的枇杷。
自己摘的枇杷就更好吃?不瞒你说,的确是比市场上买的更好吃。问题在于,市场上好看的枇杷,是在还没有完全成熟时就摘下来然后催熟的,所以好看但不好吃,而这些树上的枇杷,已经完全熟透了,只不过难以保存:
下午四点之后,载着主人送的枇杷,启程返回广州,全程高速,不到三个小时。来回行程大约490公里。
五一小长假中间的一天出行,不堵,景点也不用人挤人,体验了自己动手采摘果实的乐趣,见证了山区新旧民居的变化,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