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巷寻史
陈静
重回史家巷,是为了去看看由西花桥巷里的缝纫机厂改造成的花里巷产业园。史家巷与西花桥巷是两条平行的邻巷,我小时候住史家巷,在西花小学上学,有同学家长就是缝纫机厂的职工。
史家巷在苏州众多的小街小巷中并不太知名,但查查资料,即可明白史家巷是一条非常低调的人文老街,据说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都曾在这里住过。它还有个旧称叫“县后巷”,因明代乡贤史鉴居住在此而改名。
目前史家巷里最出名的一处古迹非“坎泉”莫属,位居古城十大名井之一。众所周知,坎泉是一座三眼义井,呈品字形排列,是乡绅陶耕荪于1936年为其继母朱太夫人七十大寿而开挖,以惠邻里。择地开凿之际,冯桂芬后裔冯公湛闻讯后鼎力相助,不仅让出祖祠照壁边的空地,还留下了感人的《坎泉记》一文,详尽记述了凿井的过程,并赞颂了邻里互助的美德。巧的是,此地恰为泉眼,近百年后,就算当年夜间上锁护井的栏杆早已不在,周边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这里的井水依然清冽,还在供后人天天使用。
陶宅位于史家巷14号,新中国成立后散作七十二家房客面貌。凭我幼时的记忆,14号的门户早在上世纪80年代被改换了,原先的大门在如今门牌号的西边。门房位置是临街人家的公共厨房,穿过它,直行有个小天井,而我家需要右拐,经过一个半开放式过道,露天部分是一条细小的小天井,再左拐是长长的备弄,备弄里分布着几户人家。
从备弄里推门进去,我家入住的是第三进的东厢房,两家人共用一个小天井。西厢房老爷子姓刘,他有个外孙女叫庞敏。单称庞敏,大家可能不认识,但是说起她曾演过的角色,多数会有印象,就是《渴望》中的产科医生田莉。备弄终端是两户人家,这两家的墙背后就属于西花桥巷范围了。我家屋后和备弄间又有一个大天井,有口无名小井。
后来14号的沿街部分被拆除了,新建的两层小楼与备弄相连,那是缝纫机厂的宿舍。黑洞洞的拐来拐去的14号被拉直了,备弄里的方砖换成了水泥地面。再后来,老住户越来越少,除了些留守的老一辈,都变成了外来租户。今后,谁还记得这里曾是陶宅呢?
史家巷与雅园里、书院弄这两条小弄堂纵向相连。雅园里9号门前有两口古井,一口是花岗石井圈,另一口为青石的,青石井圈题有“雅/潘”二字。雅园在古时大有来头,《吴门表隐》中记载着“雅园八景”。书院弄的另一头是旧学前,那座宋时的长洲县学在明嘉靖年间东迁至今天平江实验小学的位置上。坎泉则在史家巷与书院弄的三岔路口,街坊邻居们就直接叫它“三口井”。读小学时,正逢苏州建城2500年纪念,语文老师让我们写写身边的古迹,家住附近的几个同学都写了“三口井”,老师还教我们用纸墨把井边石壁上的几句碑文拓了下来。
即使居民用水从井水到公用水龙头再到家家有了自来水,但“三口井”却从未卸下担子,井水冬暖夏凉,是自来水无法比拟的。老街坊们习惯一早就到井边忙活,拉拉家常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哪怕14号里自备水井,但是我们一致公认,方圆N里数坎泉的水质最佳。2005年它被评选为名井,但2007年的某个深夜它被偷掉了一个井圈,即使移来的那个井圈也很有些年代了,但终究看起来有些格格不入,何况那井圈还存着我们岁月的记忆。
史家巷20号是冯桂芬祠堂,41号是单镇故居,46号是吴氏垂裕义庄……好多都已破落,但愿史家巷的古建也能早日得到修复,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