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那个年代(连载一)

贫穷快乐的童年

有关吃的方面,整个七十年代之前,印象中基本是以上所述状况。

穿的方面,在一九六五年之前,从脚上的鞋袜到身上的衣服,多数人家全是祖辈延续了千年的“手工产品”。先说鞋子吧,一双鞋子的制做过程相当麻烦。先要打袼褙,(我们那儿叫que子,字典上查不到这个字)。将一些破衣服破布裁成条条块块,用浆糊一层一层糊在一块木板上,有饺子皮般厚,晒干后整张揭下来备用。接着是纳鞋底,纳鞋底是个力气活。将袼褙几层重叠差不多一公分厚,按鞋样大小剪裁下来,裱上一层新皮,然后用一把带倒勾的小锥子扎上洞,将一根穿了麻线的大针穿过去,“刺啦一一刺啦”两下,将麻线扯过去,缠在手腕上的腕套上,使劲勒紧。洞扎得密密实实,扎一锥子纳一针,“刺啦一一刺啦,刺啦一一刺啦”,锥子要不时地在头皮上磨两下,沾一沾油腻,扎起洞来顺滑。大半天,一只鞋底纳不到一半。

这应该就是“千层底”的来历吧。鞋底纳好后,再做鞋帮,用单层袼褙裱糊上一层新布,照鞋样剪裁下来,手巧的女人,还要用彩线在前头先绣上花,好看又耐磨。镶鞋帮是个技术活,还是用锥子和麻线在鞋帮和鞋底的边缘扎洞引线,这时锥子的倒勾就用上了,从鞋底扎到鞋帮上,勾住麻线扯出来,一下一下,针角密实紧凑,蜿蜒曲顺一圈,鞋帮鞋底便结结实实镶在一起了,一只鞋子便成型了。

成型了的新鞋还不能穿,要用鞋楦子撑起来,撑两天,定型后拿出楦子来,灌满小麦、高粱米等粮食,再放几天,进一步定型,一双标准的千层底布鞋才算完工了。

说实话,这种新鞋真的是难穿。底厚、硬,杠脚,不像现在的各种胶底柔软有弹性;而且一年中大多时候是光脚穿的,没有袜子,鞋帮也硬,大小往往不十分合脚,经常会把脚肋筋磨得血糊拉的,走一步裂一下嘴。新鞋上脚总得穿两三个月,才能慢慢柔软一些,舒服一些。这时鞋掌和后跟就磨破一层了,拿到鞋匠那里钉上两块橡胶皮子,这双鞋就算牢固了,不下脚可以穿两三年,直到鞋帮破得不能再穿了,还能卖给供销社收购站,但要把胶皮去掉。我在《回忆供销社》系列里提到的老赵收的那种破鞋,就是这种纯布鞋。

棉鞋也是这样做的,不过更复杂一点,鞋帮是双层的,中间夹一层棉。记忆中并不暖和,冬天雨雪天多,一旦蹚了雨雪,好几天晒不干,而且容易走型,穿不了多久,就成了脏兮兮的“拖拉鞋”了。

冬天穿的真正的“拖拉鞋”也有,用蒲苇编的,这个供销社没有,得赶集日到地摊上买,很多 ,穿的很普遍。两种。一种叫“蒲窝”,扁圆状,便宜,买回来要找皮匠包上一层猪皮,到山里采一些“羊胡子”草,晒干了楦在里面,穿起来防水又暖和,但形状太难看,埋里埋汰像一个鲶鱼头。另一种叫“蒲噶哒子”,样子比蒲窝高耸紧凑一些,鞋底是整块一公分多厚的木板,穿上一走“噶哒、噶哒”地响着,酷酷地很有范。尽管比蒲窝贵一些,但孩子们很喜欢,缠着大人给买。买回来也先找皮匠前后包一下,楦上干草。穿着到小河里溜冰,“嘎达一一噶哒,嘎达、噶哒、噶噶噶噶……越跑越快,两脚一并,哧溜一下,横着滑出去十几米……失足的时候也不少,嘎达、噶哒一一“扑通”一声,跌个仰八叉,“哎哟一一我操!”抱着脑袋坐起来,后脑勺起个大包,耳朵里嗡嗡响半天……不过那时的孩子皮实,也没听说谁跌坏了脑袋胳膊腿的。

夏天穿的凉鞋也有,这个得到供销社买,一般人家的孩子是没有的。大家叫这种凉鞋“五指露”,因穿上五个脚指露在外面得名。我穿过一双,印象不怎么样,软塑料的,脚一出汗,哧溜滑,几天就蹭破了,而且在太阳底下走路,发热烫脚。一般人家的孩子,没有什么凉鞋之说,夏天不少光着脚跑来跑去的。

身上的衣服,去供销社买布做的也很少,一些大一点的女孩子和年轻的媳妇,会有一两件碎花花或花格格服装,平常日也舍不得穿,须到年节走亲戚或去集市人多的地方穿上招摇一下。

男人们和老人孩子的衣服,大多都是土布自缝的,一件衣服穿上身,比起鞋子来一点也不省事。第一步是纺线。我们家这块活儿全由年迈的奶奶包了下来。印象中瘦小孱弱的她老人家,将两只小尖尖脚盘坐在身下,坐成一个“莲花观音”状,守着一架纺车,没日没夜地纺,纺。一手摇着纺车,一手扯着棉绒条,“呜一一呜一一呜一一呜一一呜一一一一”倒一下车,将扯长了的棉线转到铤子上,又开始下一轮。周而复始,极具韵律和节奏。纺一秋一冬的线,第二年一开春,交由本家另一个藏姓奶奶开始“刷机”(线茧子可能还要煮一下?),当街将棉线铺展成一米宽的长长的带状,用一把圆刷子刷净上面的毛疵,卷成一卷,这便是一匹布的经线,可以上织机了。这位藏奶奶织布是把高手。她家的那台老式织机放正屋靠西墙,擦拭的油光铮亮,她端坐在上去,拢一拢花白的头发,用发卡卡紧,踏下踏板,推动纬靠,随着经线的开合,油光哧溜滑的梭子带着纬线在两手间飞快地传来传去,“哗哧咔嚓、哗哧咔嚓”,绕线和绕布便缓缓转动起来……

记得村里一共两台织机,所以藏奶奶的活儿总是干不完,也是没日没夜地织。“哗哧咔嚓、哗哧咔嚓……”三两天功夫,一匹布就织好了。接下来还要染色,这需等染匠过来。当时走街窜巷的手艺人也不少,铁匠,磨匠,箍漏匠,卖豆腐的,戗菜刀磨剪子的……特受孩子们欢迎的就是染匠了 。因为染匠有一个大拨浪鼓,摇起来好玩又好听,“咚不咙咚咚、咚不咙咚咚、咚不咙咚咚咚、咚不咙咚咚……”鼓声一响,知是染匠来了,孩子们跟着大人跑出去,围住染匠,大人们送布,取布,孩子们便会看看摸摸挂在布托上的拨浪鼓,大一点的男孩会试探着问:我打两下吧?老染匠笑眯眯地将鼓摘下来,递给男孩:拿住啦,别掉地下!男孩两手接着,摇两下,“不咚、不咚”,别的孩子就喊:不好听!你打得不好听一一老染匠忙完了大人,摸摸男孩的头,接过拨浪鼓,往空中一擎“咚不咙咚咚、咚不咙咚咚……”欢快的鼓点又响了起来……

布的染色比较简单,基本就靛蓝、靛青、黑色、酱紫几种颜色,酱紫一般用来做被面。布染好后,衣服的制做就快了,裤子是用一条旧的平展在布料上,让出一圈来,用粉笔在布料上划好线,裁开,先缝裤腿,两条裤腿接好茬后,再缝裤腰。大裤腰,大裤裆,穿上后松松松垮垮,得左右绾一下,用布条或布绳扎住。男人们尿尿时,也必须解开腰带才能掏出家伙来,不像后来的制服式裤子方便。上衣的制做有点复杂,尤其是女式襻扣琵琶襟式,手拙的女人就要请邻居媳妇帮忙先裁出来,然后再缝制。有的附上一层里子,就是一件很不错的“裌祅”了,春秋穿,暖和。也有夏天穿的无袖背心。棉祅则是新、旧两层,中间续一层棉花,里子往往是旧布拼凑的,好几种颜色。条件好一点的,里面会衬一件裌袄,家里兄妹多条件又差的男孩子有的干脆就一件空心棉祆,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从扣缝领口里钻进来,透心地凉,直冻得两条鼻涕呲溜呲溜地总擦不完。

在生产队出工和孩子们上学的人群里,仔细观察一下,人们身上的衣服,多数都打着补丁,特别是裤子,一般三个补丁:两个膝盖和屁股,三个补丁剪裁得都很周正,缝补得也很精致,一看好像裤子本来就这个样子。我现在每当看到街上那些故意弄得残缺破烂露着膝盖的乞丐装时,就想起了那时候打着三个补丁的裤子,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说世道变了,人心变了,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也变了。

我穿现代的制式服装是比较早的,很小的时候,家里给认了个开裁缝铺的老干妈,六四年上高小的时候,就做了一身学生服,裤子是前开带扣子的,三个兜的上衣,胸前小兜里插着钢笔,神气的很。就这一身衣服,曾被前后邻居的家长们借过好几次,给她们的孩子穿着走趟亲戚,或六一节去片区小学组织的联欢会参加演出。

大约从六五年开始,新式制服逐渐开始普遍开来,记得我本家的另一个张姓奶奶,一天拿着针线蒲篓来到门前大柳树下,对着几个也在做针线的媳妇们说:“嫩看看,嫩看看!俺家本善找裁缝做的这件小褂,还没得穿,袖子就扯了俩大口子,缝都没法缝!”

“本善”是她二儿子小名,刚上中学。跟家里要钱,自己去铺子里做了一件白衬衣,两个袖口的开叉,这位奶奶从未见过,误以为扯了俩个口子。年轻点的媳妇们一看笑了,告诉她怎么回事,她听了挤咕着昏花的小眼睛,自嘲地笑了:唉!老喽,不赶时兴喽……”

社会和潮流的发展是很快的,两年以后的六六年,我上初中时,尽管文革已经开始,但新式穿戴就很普通了,从脚上的蓝球鞋、草绿色解放鞋,到身上的秋衣裤和制服外装,就已是人们的正常穿着了。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布鞋记忆 | 作者:孟宝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散文《鞋》徐占生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一.浅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山里人脚上穿的鞋子,都是自家做的布鞋--"浅鞋". 做浅 ...

  • 上学记|鞋子的故事

    解晓东有一首歌曲<中国娃>是这样唱的: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给咱一身太阳色能把那雪融化: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 ...

  • 刘艳红 || 生活、鞋子与脚

    ☀本刊栏目:一代中师生|教师文学|教育教学 生活告诉我,不是你的鞋子要有多舒适,而是你的脚要有多强大.生活的丰富正如各式各样多彩的鞋子,倘若你想活的精彩,你的脚便要有强大的驾驭能力. 小时候,妈妈会做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三】纳鞋底

    现在好多人对纳鞋底这项手工活儿已是很陌生了,市面上卖的布鞋也大多是橡胶底.皮底的,纯手工制作的布鞋底已经不多见了.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人们大多穿布鞋,纳鞋底这项活计广泛流传于民间,那专门为人家纳鞋 ...

  • 散文||母亲做鞋

      母亲做鞋 邵孔发||安徽 我们家兄弟姊妹六个,上世纪中叶,靠父母亲拉板车养家.能糊住家庭八张嘴尚且不易,哪还有余钱买鞋穿.儿童整天跑跳不停,穿鞋费,又不能看着儿女打赤脚.于是乎,母亲便替我们做鞋. ...

  • 我所经历的那个年代(连载四)

    生产队和人民公社 一.工分与分配 农村实行集体经济时期,行政模式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qu ...

  • 日本足球员的抗癌经历被改编连载漫画

    文丨陆叁伍 排版丨羽夜 4月11日,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足球运动员早川史哉的抗癌手记<然后迈开脚步,白血病和足球和我的日常>(以下简称<然后迈开脚步>)被改编成漫画并且开始连载 ...

  • 我所经历的那个年代(连臷三)

    阶级教育和阶级斗爭 除了以组织行政手段,确保广大贫下中农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外,在政治教育和思想宣传方面,也充满了浓厚的阶级立场意识,提醒人们"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珍惜来之不易的 ...

  • 经历了那个年代的艺术家唱的就是有味,李莉《海港》不逊于原唱

    经历了那个年代的艺术家唱的就是有味,李莉《海港》不逊于原唱

  • 十张80年代的经典照片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秒懂

    随着拨乱反正的完成,80年代中国进入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大量随着港台和海外流行音乐等"靡靡之音"的引入,让听惯了样板戏与革命歌曲的中国人表现出了对生活从未有过的向往.在 ...

  • 只要你有那个年代的经历,那就会承认上世纪...

    只要你有那个年代的经历,那就会承认上世纪6.70年代的人民的生活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压力:但是现在许多人他就是不承认,并且会说现在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是的!我也不否定你的饿肚子的经历,但我还是 ...

  • 我的十天惊心动魄的传销经历连载 前言

    人都愿意提过五关,不愿意说走麦城. 但是,我愿意把自己上当的事情说出来,叫别人不在上当,因此我就写了西安迷惑记的连载文章,写完之后许多朋友向我提及他的传销经历,我才知道很多人上过当,我想要是他们能写出 ...

  • 生命的故事(连载二)| 亲历谭奶奶生病经历的感悟

    生命的故事 亲历谭奶奶生病的感悟 (连载二) 编者记 前段时间,我亲历了一个八十多岁的奶奶,从重病到开始康复的过程,这个过程给我了非常大的震撼和启发,也让我更深刻和清晰的看到一些生活细微层面的事情,是 ...

  • 散文||那个年代 那段经历

    那个年代  那段经历 范景来||北京 每当小区里传来商贩吆喝"收--废--品"的声音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捡拾废品的点点滴滴.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正是国家贫穷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