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道理 眼底无障碍 ​——赵宁安 旷达的《银湖三秋》

胸中有道理 眼底无障碍

——旷达的《银湖三秋》

画家:赵宁安

作者:吴国亭

  有人说《银湖三秋》不象中国画,有人说《银湖三秋》更不象花鸟画3我倒不以为然。谁规定写意花鸟画非要那种公式化的老程式?为什么不可以跳出旧文人画的窠臼,去开创新的天地?有的人只要见到稍为陌生一点的“面孔”,就深感不适,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多清规戒律!说这话只能是出于眼光狭窄,思想保守,而不能是别的。
  我赞赏《银湖三秋》,它好就好在不一般化,有新的表现,新的情趣,给人有新的感受。
  首先,作者以远距离摄取景物,把深远的空间作为画面舞台,在广阔的天地里,群鸟任风,闲鸥戏水,一派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的旷达境界,令人心胸坦荡,挹味无穷。在花鸟画中,这种构图和情趣实属罕见,这比起那些平庸的毫无思想内容的画作来,不知要高明多少。
  其次,我觉得凭着一色水墨,靠笔触和水痕,把那些沙渚、湖水,远林、晚霞和云朵描绘得如此真切动人,颇富表现力,是很不容易的。这是难度很大的技巧,而作者却挥写自如,气韵生动,足见驾驭笔墨的功力之深,令人叹服。
  再其次,点点水鸟的出现,与周围景致有了个比较关系,那些水迹墨痕顿然变为浑若天成的真境实景,如同若有其事一样,在这里,水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假若没有鸟群,或画得大小比例不当,无疑是难以映带出这种效果的,只不过是一片水墨浑然的水墨而已,那么环境的表现力将大为逊色。
  山水画家单人耘先生亦深爱写意花鸟画,见此幅大为赞赏,欣然赋诗一首:
  云水苍茫秋满湖,鸟群乍起竞相呼。
  胸怀本自连广宇,画里何须着细蒲?
  真的,鸿雁野鸭等水鸟栖止于湖泊多为蒲菰之地,而此画未画蒲菰芦苇之属,单老说,由此可见画家心胸浩大连宇宙,表现了一种旷达之美。古人用“胸中具有道理,眼底自无障碍”(清·孙联奎《诗品臆话》)概括旷达之美的特点,这两句话除了作为对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情景的描述之外,同样可以说明该画作者在创作上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见解,可谓“胸中具有道理”,作起画来,我行我素,不受羁绊,可谓“眼底自无障碍”,其艺术观点也是旷达的。

<当代写意花鸟画佳作赏析>

编著:吴国亭

吴国亭《当代写意花鸟画佳作赏析》

目录

1、一首赞美生命的小诗  ——小议《生命》的哲理命题

2、取材异域自出心裁——面对《鸟之乡》的思考

3、博采众长精美动人——《风含翠筿》观后

4、多样统一相得益彰 ——谈《雁荡山花》的画面组织

5、丰繁的美——析《沙鸟聚相亲》的艺术处理

6、笔笔有法度 处处合规律——《朝露》的艺术美

7、有理有气有趣——读《秋菊》与《佛手》

8、写意画不是随意画——欣赏《渔阳朝露》

9、老题材 新效果——揭示《红梅》的精奥

10、紊乱中有法理 放纵中求控制——赞《紫藤八哥》的造诣

11、实处相参 虚处浑融——我是怎样画《晚秋》的

12、色彩墨韵摄人魂 ——《芳魂》的特殊处理和特殊技法

13、言少意足 韵味无穷——简练的《花间试晓风》

14、技艺精湛 雅俗共赏  ——迟明和他的《鱼乐图》

15、一杯水与一担水——从《双栖图》谈到作者孙其峰的治艺

16、荷塘景色之外《甘霖》的藏与露手法及其作者简介

17、粉装玉琢,美哉! ——幽美的《舞月》

18、意在象中——谈《故乡水》的构思

19、宝贵的一点翠色——融花鸟于山水的《幽溪山雀》

20、酣沉新颖 以形传神——漫谈《长白秋声》的刻意经营

21、野趣流溢的无声诗——《池趣》中的乡情

22、美在于整体的多样性——鲁风《雨霁》的摞迭法解析

23、精心见妍丽  ——分析郭怡孮《文殊兰》的笔墨组织

24、醇朴的墨色无声的音乐——赏 王培东《秋之曲》

25、“出偏师”与“不齐之觚”——小议 高冠华《寒塘一角》的构图

26、题材新 手法新 构图新  ——读 姜舟《雪桃》随想

27、色彩就是力量——观张少武《春花双侣》小札

28、旧貌变新颜——评李亚《春色》的内容与形式

29、寓法度于变化之中  ——张世简《牵牛花》的章法分析

30、节奏自然 境界完美——从王晋元《雨后》看绘画的节奏

31、不要忽视次要的部分——小谈赵怀禹《春在枝头》的树枝处理

32、到生活中寻找创新的契机——于希宁《艳阳天》前的絮语

33、“几树梨开春雪后,一湾鱼戏水中天” ——《水中天》欣赏记

34、统调的美感——简谈陈明《玉兰鹦鹉》的色调

35、技精理明 开径自行——看《芳林情》的启示

36、意在笔先 心手相印——《孤山红梅》赞

37、薰风习习 花气袭人——《薫风》的新意

38、娟秀与严整的结合——析《初晴》的艺术美

39、独创性在于特殊的处理——谈《家园一隅》的题材与加工

40、匠心独运 形趣俱妙——《竹趣》与《惊雷》的比较

41、春晨雨雾 图美意新  ——谈 张立辰《春意》的艺术表现

42、“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小谈《孔雀藤花》的主从关系

43、崖畔山花红胜火——创作《山花烧坞》的思考

44、朦胧与精刻的对比美——小议 黄葆芳《盛夏》的特色

45、大处落笔 细处精雕——《晴晨》画法臆测

46、简练的画材 幽雅的意境——《碧宵》画法试析

47、言有尽 意无穷——贾宝珉《秋夜》意境浅探

48、在古人蹊径之外——谈 汤文选《村头拾趣》之趣

49、笔精墨妙 形神兼备——赏 卢坤峰《双鹬图》有感

50、逐物有致 通体联络——分解 潘天寿《灵岩涧一角》的画材

51、小品画的大气度——李萝《素节小景》印象

吴国亭画作赏析

编后缀语
几年前,我就考虑编写一本符合读者口味的书。这本书融技法、画论、美学和作品为一炉,体例比较自由,对照精美的图画,作技法介绍、理论探讨和美学原理的阐释,这于学画的或爱画的,搞创作的或理论研究的,专业的或业余的,都可从中各得其所,或赏画,或析文,或以之作临本,或作教材,均可广泛运用,对推动、发展写意花鸟画,对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可能会有裨益。我的动议得到花鸟画界和出版界的热情支持,于是便着手组稿,遴选,撰文,编辑,征询专家意见,经过半年之久,现已将此书初步完成了。
编写这本赏析,是遵循以质量定取舍的原则的,不看知名度,也不论与编者的亲疏。编者深知,名气的大小与“天时、地利、人和”等“运气”有关。为名家”锦上添花”本不是我的事;若以亲疏定取舍,有拉小圈子之嫌,遭人唾骂,我也不会干。况且书中几十名作者星散全国各地,我与他们绝大多数同志从未谋面,素昧平生。只能本着,我也愿意本着: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让作品的艺术效果说话,对作者,对读者、对艺术、对社会都要负责。我相信,我的态度读者从入选作品的质量上是看得出来的。
要说质量,除了我本人的几幅不能算作佳作外,书内汇集的全国名家高手作品五十余帧,可说件件是精萃之作。作者中,有名扬四海的画坛巨擘,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后起之秀,更多的则是有实力的中年画家。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一个不漏地把全国优秀画家的精品都收集到,有些同志的佳作未能入选,是很遗憾时,只有留待以后再版时作补充调整了。就入选的作品来看,可谓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不敢说当代全国最好的画都在这里了,但这里的画确能代表当今国内写意花鸟画的最高水平。
尽管选画时尽可能的客观公允,但难免掺有编者的观点与偏爱,尚还有些有影响的画家作品未选入,那是因为大家对他们的作品太熟悉之故,再重复,似没有必要。我之所以着重于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中年画家,因觉得他们很多人有功底,路子正,有创见,有潜力,肩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艺术使命,终年朝乾夕惕地砚田耕耘,名气可不怎么大,而他们恰是我国画坛的中流砥柱。借出书的机会宣传他们的成就,支持他们的事业,为他们作讲解员工作,我是非常乐意的。我想广大的读者也一定会赞同我的作法吧!
前面提到,因对许多作者不熟悉,撰文时只能侧重对作品的直接分析,采取望“画”生义的办法,就画论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很少旁及作者其它方面的介绍。入选的作品,几经筛选,斟酌至再,环肥燕瘦,各擅其胜,“浓妆淡抹总相宜”,若有缺点,只不过是大醇小疵的问题,瑕不掩瑜,故论析时只作肯定,未提缺点,我想若有“不相宜”之处,则留给有眼力的读者去品评吧!
限于我的水平与能力,绠短汲深,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作者、读者指正。
最后,向为热心提供作品的各位画家、乐于为本书写序的严摩罕教授和付研究员单人耘先生以及一心为读者着想而支持出版此书的江苏美术出版社的同志们一并致以深切的谢忱。
编著(吴国亭) 1988年10月14日于南京

关于瘦金体学习,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