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几点感想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几点感想
这几天朋友圈,被一篇叫《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频频刷屏。卒不忍读,昨天晚上耐心安静地读完,久久不能平复,直到清晨。尽管新春将至,亦为往昔逝者祈福。
时光荏苒,和大学、研究生同学每次聚会,
彼此不再多谈梦想,而是关注昔日好友的肚腩、皱纹、白发。
又看了这篇文章,真切感觉到生命易逝、青春不复。也倍加珍惜好时光、珍惜大世界。
文章很长,读了之后,感慨颇多,略做整理:
一是,健身、养生很重要。
2017年淘宝的大数据统计,枸杞、保温杯和秋裤,是网购人群最为关注的“三大件”。尽管今天许多医院开始拒用抗生素,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可否认抗生素的发明,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二战”后迅速提高。寿命提高之后的人类,生命品质提升到“生活课题”的高度。
没事就健身、跑步吧,锻炼身体。关注自己身体的“微恙”,尽量别掉以轻心。当前的社会现实下,“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市场化的符号,承载着太多的经济学意义。
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社会,尽量多健身。养生也很重要,不要滥用中药、不要迷信“伪养生”。
二是,家庭关系很重要。
在中国,家庭承担着高寿人群的主要责任。
我们家,四代六口人,生活在一个小房子里。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作者的生命体验,我如历历在目。
挣钱为活着,忙事业为自己,孩子读书、成长,老人养老、健康。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自己心力付出、“委曲求全”的基础上。
70后、80后的中年人,不小心承担着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也心理压力最大的群体。各式各样的心理压力,都被沉默消解。最终如不无排遣方式,只能转换成“乖戾之气”。人到中年,也要多想想自己。
三是,有些事情,真的做不到,努力了就够了,要学会接受现实。
到了40岁上下,孔子讲“不惑”,与我心有戚戚。
有些事情,确实努力了,做不到就算了。有些事情,注定是无可挽回的,努力了,给自己一个交代足够了。
比如,医疗。医生看病不管命,对他们要求降低一些。没办法,经历过一些后,就看开了。
比如,财富。丰衣足食,略有节用,就够了。
人就一辈子,下一代的事情,真的管不了了。
比如,未来。走下去,结果如何,别去管太多。
能主宰未来结果的权力,只掌握在未知时间的手里。
四是,慢慢树立正视死亡的理性。
我们的文化,太多的文化禁忌,也缺少宗教关怀的版块,所以对死亡的关注太少。因为缺少对生命终点的认知,反而忽略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离开了死亡,只谈生活本身,是不符合生命逻辑的。生命无常,无常是常。
到了中年,学会接受送行亲人、送行朋友,
也要慢慢学会调节有天自己告别世界的准备。
伏拜阿弥陀佛,众生离苦得乐。
崔瑞逻辑
Right to Me
院校资讯
难题易解
学习规划
考研故事
崔瑞心语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