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的乡愁和思念

又到大年三十了,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气氛。

妻子从集市上买了两个大大的“福”字,用透明胶粘在了门上。小时候贴春联的情形不禁浮现在眼前。

小时候,我住在杨堤村,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贴起了春联。父亲从集市上买来写春联用的红纸,用小刀裁开,拿上一盒最便宜的“丰收”烟,去找村里的书法家三老爷爷写春联,我也跟着父亲一同前往。三老爷爷须发花白,坐在方桌前,面色宁静自然,左手轻按春联纸,右手执笔,蘸一蘸砚台里的“文光”牌墨汁,在砚台的边缘抿一抿松散的的笔尖,看一看他那本《春联集锦》,仔细地写着每个字。三老爷爷写的字又瘦又高,从父亲和三老爷爷的交谈中,我得知他写的是欧体。春联写好后,父亲用白面熬了浆糊,然后把浆糊刷到门上,再把春联贴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门上贴着的一副对联:“国强观穑事,家瑞听书声”。在其它只要有门的地方,都贴着春联。在堂屋的门上贴着“堂前阳光满地,屋内和美如春”等,在厨房的门上贴着“粒米皆从辛苦得,寸薪不是等闲来”等。对联内容虽有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反映了人们的美好心愿和新年祝福。

厨房里,大家正忙碌着包水饺。水饺要好吃,好的水饺馅固然重要,但好的水饺皮也必不可少。擀皮是妻子的拿手好戏。皮不宜过大,也不能太厚,这样包的水饺,小巧玲珑,皮薄嫩滑,既好看又好吃。一个个包好的水饺,像刚升起的新月,装点着喜庆的新年,又像眯成一条缝的弯弯的眼睛,在冲着我们微笑,也似一个个在侧耳倾听的耳朵,偷偷听着我们一家人的交流,加入这快乐的行列。大家最喜欢吃韭菜肉水饺,但母亲说必须吃素水饺,吃了素水饺,一年会肃静,平安无事,于是大家都吃上几个素水饺。

餐桌上摆满了各种荤素菜肴,大家喝着各自喜欢的酒和饮料。一家人有说有笑,边吃边喝边聊。小时候吃年夜饭的情形又浮现在面前。在吃晚饭之前,先要祭祀祖宗、天地。父亲在堂屋的方桌上放上只有过年才吃的几种饭菜,放上几双筷子,倒上一杯酒,这就是对去世的老人们的供养和祭祀。母亲让我端着一碗水饺,去供养各路神仙。在院子里磕个头,算是祭拜天地,朝着大门口磕个头,算是拜门神,在厨房门口磕个头,算是祭拜灶王爷,并祈求各路神仙保佑一家人幸福平安、吉祥如意。

时针指向了晚上十点半,电视里正直播春晚,贾玲的小品非常精彩,不时传来家人们爽朗而开心的笑声。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手机等娱乐和通讯工具,唯一的电器就是收音机,往往有一些好节目会集中在春节前后播放。我印象最深的有王刚老师播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孙振业说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小朋友最爱听的《小喇叭》等节目。孙振业老师说的山东快书很精彩:“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声情并茂,引人入胜。还有小喇叭的开始音:“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都至今难忘。在那物质贫乏的时代,收音机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享受。

午夜十二点,央视的主持人尼格买提在带领大家喊倒计时“5,4,3,2,1”,随着一阵欢呼,新的一年开始了,到了该放鞭炮的时候。我和弟弟、儿子、侄女一起来到院子里,弟弟最先点着几百头的鞭炮,一番噼哩啪啦之后,上场的是儿子,他最喜欢的是二踢脚,这种鞭炮,在地下响一声,又飞到天上再响一声,这第二响震耳欲聋,格外有穿透力,能传到几百米之外,非常震撼。一旁的侄女,也有她的乐趣,她的手中点燃了“滴滴金”,用手画出圆形、三角形、八字形等各种不同的形状,侄女高兴地发出银铃般的笑声。最后上场的是烟花,我点着烟花的引芯,一家人围在烟花的周围观看。一束一束的烟花从地下窜到天上,然后在天空炸开。烟花变换着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有时像一把把小花伞,从空中慢慢地落下,有时像朵朵五彩的祥云,在天上飘来飘去,五彩缤纷,流光溢彩。大家看着听着,笑着乐着,这一年来所有的劳累和烦恼都随风而去,这鞭炮和烟花也带来新的一年的喜气和希望。

思绪又回到了小时候。杨堤村的大多数人会做鞭炮和烟花,而且远近闻名。据老人们讲,上世纪50年代,村里的烟花曾经三次进京参加国庆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杨堤烟花由此而闻名全国。鞭炮分爆仗和大雷子两种,材料和程序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爆仗是先把尾部堵住,再装上火药,最后安装引燃的芯子。而大雷子则不同,必须先安装好芯子,然后装满火药,最后在尾部用泥巴轻轻堵住。鞭炮做成了,要把许多的小鞭炮串在一起,称为辫鞭。爷爷是制作鞭炮的骨干,奶奶是辫鞭的好手。每当大年初一的早晨,大家都到邻居家拜年,推开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院子的鞭炮皮,红色的,白色的,充满着喜庆和祥和的氛围。

春晚结束了,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小时候的大年三十的情形,不断浮现在眼前。如今,写春联的三老爷爷、制作鞭炮的爷爷和辫鞭的奶奶都已经去世了,村里也没有写春联的人了,我不用再端着水饺到处磕头,做鞭炮的习俗早已消失,人们都用微信和抖音带来祝福,收音机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但是,小时候大年三十的情形将永驻我心,我对家乡的那份乡愁和思念,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久愈深,愈久愈烈。

作者:辛志坚,滨州市邹平一中初中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