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知识: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评论!

经历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欧洲从文艺复兴开始露出曙光。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兴起,理性逐渐替代了神性。

进入17世纪,欧洲人以怀疑主义和理性精神对知识的产生进行批判,在哲学中形成了以经验论和唯理论为主的互相争论的一个时期。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认识的来源问题,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唯理论者则主张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第二是真理的标准问题,经验论者认为,经验是检验知识真理的最基本标准;而唯理论者则认为,知识的真理性乃在于清楚明白、无可怀疑、亦即具有自明性和不矛盾性。

第三是认识的方法问题,经验论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经验的归纳方法;而唯理论者则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理性的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

经验论者以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为代表;唯理论者则以欧洲大陆的笛卡儿、斯宾诺沙、莱布尼茨为代表。

培根是经验论的创始人,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创始人,他们通常被看作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开端。而实际上,培根的思想更多地具有过渡性的特征,笛卡尔的思想才是真正代表着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

经验论主要集中在英国,而唯理论则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所以习惯上称为“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英国有着悠久的唯名论传统,重视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而欧洲大陆则是正统的实在论占主导地位,重视普遍的、理性的东西。

其次和科学发展状况有关,当时英国的实验科学非常发达,产生了牛顿等注重观察和科学实验的科学家和培根、洛克等推崇经验归纳方法的哲学家;而当时的巴黎则是欧洲的教学中心,许多哲学家本人就是数学家,如笛卡尔发明了解析几何,莱布尼茨发明了微积分,他们大多推崇理性的演绎方法。

还有,英国的工商业发展的比较好,在经济方面产生了对具体事物认识的强大的动力,从而非常注重实践活动。而在西欧大陆,封建贵族的专制力量比英国要厉害的多,能给人们带来新知识的实践活动大大地受阻,因此,在对知识的探求方面,主要还是以欧洲的哲学思辨传统为主。

尽管经验论和唯理论观念鲜明,但是他们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追求知识,探索真理。他们的共同对手,是已经衰败但却仍然不肯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经院哲学。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主要是认识论的对立,而不是哲学基本路线的对立。他们各自包含有部分真理,而在长期的论争中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

事实上,经验论和唯理论所谈论的并非是同一个对象。经验论者所重视的是认识具体事物,而唯理论者所追求的是万物同一的本质。

这两者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的两个所指:一是个别的存在,另一是绝对的存在。两者都是人类应该探求的,除了要认识具体事物的本质,明白具体领域的规律,还要认识万物同一的本质,明白任何领域的普遍的最根本规律。

概括来讲,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目的都是在应用理性的方式,获得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其中,经验论者不相信先天的真理存在,认为知识和经验最初都源自感官,并且以归纳的方式整合知识。

唯理论者正好相反,认为理性应该是知识的准则,以先天知识为源泉,以演绎推理为形式,所有命题之间都有以逻辑关系连接起来的方式建立起知识大厦。

经验论者将经验发展到极致,就成了怀疑主义,认为任何事情都是不可知的;而唯理论者将唯理发展为独断论,认为不需要任何经验就可以推出一切知识。

二者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结束了二者的争论。

康德认为,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因为事物已经过认知主体感官条件的“加工”。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康德在知识的范围上划了一个界:有一部分知识是可以认识的,有一部分知识是无法认识的。

我们看到的大千世界,如花草树木、人和动物等等,这些现象是我们可以认识的。而现象背后是什么是不可知的,它被康德称为“自在之物”或“物自体”。

● 期望值管理:高效工作和快乐生活的秘诀

● 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平衡

● 上帝存在吗?阿奎那的“五路证明”和“帕斯卡之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