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邹滕“白马关”
在古老的邹东,有两条巨龙,一条在北高峻挺拔,阳刚四射,头颅高仰,一条在南曲折地在邹滕交界蜿蜒,两条巨龙如阴阳盘旋,穿云破雾。御龙氏恐其飞逝,忙甩捆仙绳牢牢套住,于是一条龙的脊背留下深深的勒痕,一条龙被迫塌下腰身,于是巨越(凤凰)山顶有了顺风口,东西莲连青山之间有了个凹陷叫白马关。
据说在凤凰山顺风口即使是当暑天也会冻得颤抖,而连青山白马关则有一处常年不竭的饮马泉。
早年的我曾经魂牵梦绕着这两座山,希望有一天攀登上去。后来我长大,终于攀上了凤凰山,领略了古碑所言“坐观邹鲁俯瞰徐滕”、“视群山如邱垤”,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居。小时心目中的凤凰山,像一个横卧的老牛,虽有起伏但很舒缓,后来有一天去积玉庄走亲戚,过了王家沟看到的凤凰山居然如利剑擎天,让我联想到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
大概由于相对遥远,连青山对于我却久久是个传说。不止一次地听着老人各种狐仙鬼怪传说,望着那个叫着白马关的山口,浮想联翩,却一直没有亲自攀登。2013年我与山亭区东剪子山村的一个亲戚谈论连青山,得知东西连青山口附近在古代居然曾有“五营四哨”。我终于按捺不住亲自探访的念头,于当年四月份的一天,骑上摩托车直奔连青山口。
东西连青山之间这个山口,北边是邹城张庄镇枣营沟村,山口南边是滕州东郭镇的瓦家峪村,这里曾是古代大律田黄一带通往滕州的重要商道,建国前大律村民家里的许多桌椅床铺日用品,都是从东郭集买来的,凤凰山前后各村的花生地瓜、大枣等农林产品不少是通过这个山口输送到滕县,然后出口外洋。滕县地的百姓也有不少北上赶大律集做买卖的,这个山口是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过去山前山后不少村民有姻亲关系,常通过这个山口走亲戚。
建国后,随着贯通邹县东西的岚济路的通车,这个山口便逐渐沉寂荒废,凤凰山一带村民与凤凰山后和连青山前南北向的姻亲关系减少,代之而来的是,沿岚济路两侧东西方向的亲戚迅速增多。白马关道路的荒芜,导致连青山南北一带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但直到1970年前后,大律一带还是不乏有人赶东郭集卖花生油购买大米或结婚用品。到1980年代以后,大律一带去东郭赶集的越来越稀罕,后来几乎就很少听说。可见行政主导下的道路变迁对百姓的生活影响实在太大了。
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 卷五 古迹志》载“白马关在东西莲青山之间,今废”,其旧址即在此处。该志亦载,黄草关在连青山之东附近,都是宋金时的军事关隘。此关口系金代在滕县北境所设置的关隘,为古代重要的军事据点和战略要地,可有效控制东西绵长的莲青山南北地区,让人隐约感知当年此处驻军规模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可见,连青山及其各个山口还牵涉到一段南北对峙的历史,在这一带曾驰骋战马,闪烁刀光剑影,演绎过宋金间血肉横飞的厮杀。现在“五营四哨”各村及其名字,正是当年安营扎寨留下的、也是今天仅可触摸的金代白马关信息。
北有坐观邹鲁之巅,此有俯瞰徐腾之峰,西有坡山围护,东有谷山黄越阻隔,白马关就是天然城池的南部要塞,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隘设在此处,可以在此向南北瞭望极远,四方敌情尽收眼底。加之远设哨位,近筑营垒,可谓铁桶一般。古道雄关,南北商旅在此过关成就了金代大律一带的短暂繁荣,孟庙金碑记载有“大吕(律)院”,凤凰山金代碑刻居然有来自北海的陈晖,金末天下大乱,刘顺就曾在此据险自保,民国时期大律村王文富在凤凰山曾发现金代义军都统印,联想凤凰山金代碑刻,金代大吕院,可知这一带曾是金代重要的战略要地和据点。南扼连青山关隘,北据凤凰山之险。可以北依凤凰山前一带腹地,这里是群山合围之沃野,不仅易守难攻,而且粮草补给充足,可见此处是安营扎寨绝佳之处。
经本人多方了解得知,“五营”即东营、西营、罗营、枣营、姚家营。“四哨”现在能知道的有吴哨、桃花哨,暂不知其余两地。元代以后,基本维持大一统,军事斗争主要是对外,内部争斗相对较少,此处南北对峙的关口也就失去了战略价值,被遗弃荒废,经历千年风雨的冲刷已经几乎没有了痕迹。但偶尔还是有懂行的关注此地,明代拆薛城墙建兖州的鲁王府,挑运工就是从此走捷径北上兖州的。据村民传说,当年韩复渠败逃北上,就曾在瓦家峪过夜,或许因为看透了这里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优势,如果睡在别处,弄不好会被堵在连青山前。建国后,这里又被战略家相中,至今附近姚家营仍然是国家重要的备战基地。
前往白马关并不难,从岚济公路到西柳峪,然后南行至西卞庄,出卞庄继续东南行数里过枣沟水库,穿过枣沟村中的村内南北路,出枣沟村后向西南山坡路曲折骑行,不远就到山口。山口中间有一条窄窄的南北小道,路两边分别屹立着高峻的东西连青山,东西相互对峙,形如两扇随时关闭的大门。
清光绪三十三年胡炜修邹县《乡土志》有记载“连青山在城东六十里,石壁有黄山谷诗”,民国二十一年张丕矩撰《山东邹县地理志》:“连青山在城东六十里,东连青山山巅石上刻有黄山谷草书。”但至今不知位于何处。
东西百里连青山,峰峦叠嶂,山头众多,传说有人坐在最高峰高座子上数山头,计有九十九个,故称“九十九顶连青山”,其实他自己坐着的一个山头还没算上。
白马关连同绵延百里的东西连青山是今邹、滕及山亭三地的分界线。北为邹城,南为滕州及山亭,在东连青山顶一处隆起还有一处“一腚坐三县”的三棱界碑,到此一游,别有感慨。坐观周围形如莲蓬,故当地称“莲子山”。而在明清时期这里仅是邹滕二县的交界。所以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 卷五 古迹志》、万历三十九年《邹志》、清康熙五十四年《邹县志》、光绪十八年《邹县续志》、民国三十一年《山东邹县地理志》都记载“白马关在东、西连青山之间。 ”
连青山,意为青山相连绵延不断之意。以其群峰连绵,山色秀丽,故名。《尔雅》云:独者蜀,属者绎,两山相连属且绵延者为“绎”。连青山这名字似乎与古“绎”相同,结合连青山前后曾出土不少古邾文物,山上有“女王城”,此“女”古音通邾,古邾城又称“女王城”或“汝王城”,此处连青山与邾文公所迁之“绎”有何渊源?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同道数人,相约而来,攀上连青山,但见山上,草木森森,景色绝佳,到处垒石如卵,奇石嶙峋,怪异崚嶒,如男女老幼,如佛坐仙立,似鸡犬鸟兽,坐行趋飞,无不俱形,莺歌鸮鸣,泉流潺潺,回荡山谷,秀色与雄关偶合,真乃情趣盎然,风景如画之地,令人心旷神怡。
白马关前有拦马沟,易于兵匪藏匿,至今犹存。清末民国之际,这里是山匪马子的隐蔽处,常抢劫从东郭或大律赶集抄山路南北而行的人们。民国官方被迫组织各村联保抗匪,至今西连青山八岭崮上还有不少避难抗匪的山寨遗存。抗战时期,国共武装竞相在此出没,寻机歼敌,令日寇时刻胆寒。白马关口北侧路东有一泓清泉,叫饮马泉,又称饮马池,实为古代守军的饮水之源。饮马泉至今依然清冽,时有甘甜泉水从中溢出。
位于白马关前的枣营沟村的村名碑刻着“枣家沟”,是1989年民政部门刻制时失考所致,该村因处古代白马关“王营”附近的沟边,因当地多枣树故名。邻村还有东(王)营、西(王)营、罗(王)营、姚家(王)营,实际都因古代营寨得名。估计当时也没有“五营”这么多营寨,白马关一侧或两侧有营寨,加上姚家营,也就两三处吧。只是后来多个村庄都座落在营寨附近,因寨取村名的村子就多了。
2020-11-15
附:连青山金代白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