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 | 红苕情结

红苕情结

作者:赵军
有首歌叫做“如果就这么老了”,没错,我已经在变老,变老的路上有好多值得回味,以至于回味得无法收拾,恨不得那流年重拾浮现,让我们再回到快乐的童年……
年前我去城里,用12块钱买了半斤多重的一块烤红薯,当时没舍得吃,只为回家与孙女一同分享,夫人在一旁看到了我的举动,会意的笑了,她不由得感叹,现在吃红薯竟然是一种奢侈。
也难怪夫人如此感叹,徜徉在农贸市场,休闲畅游在超市的果蔬滩,红薯赫然已成为一种稀有品,动辄每斤数元,品质也千差万别,弄不好或许把不服水土的异域红薯买回,那种荡气回肠的本地味全然无存。
我的家乡在渭北岭南,悠悠的石川河贯穿南北,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的西部原面,简直是片神奇的土地,海拔700多米,肥厚的黄土覆盖着数亿万年,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风调雨顺,昼夜温差也比较大,这样的土质说来也怪,种的庄稼总有其独特的口味特色,种啥成啥,不服不行。
时光倒转几十年,那时的天特别蔚蓝,农村绝大部分人圈在农业社改造河山,终年不足出户男耕女织,水利设施还没完善,化肥也少点可怜,人们硬是用这瘠薄的土地养育了整整几代人,孕育着我们生命,为我们提供能量的红薯,让我沉浸在无限的遐思中,那时的冬天,红薯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倘若没有它我甚至怀疑人生……,吃粮比较紧张,农业社上千亩土地,秋麦两料收获下来的粮食交过公粮,数百人的生产队人口依然常年挨饿,广种薄收,一年又一年,唯独让我们能得到口福的无非是红苕。
阳春三月生产队社员们挖好长方形的土仓子一排排,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新鲜红薯,取缔变坏的,一排排靠实摆放满仓,上面用干牛粪铺十公分,再泼上好多水,塑料纸盖住,一月后等待秧苗破粪而出。五月上旬,阳气腾盛,早已收拾好的田野,热火朝天的栽起了红苕,运苗的,拉水的,刨坑的,栽苗的好热闹,栽的秧苗不负众望,随着小麦灌浆期的结束,迅速撤起了长蔓,雨过天晴,我们这些孩子们最喜欢在红薯地里挑草,扼子,百合,茉莉,兔娃草,蒲公英,老了的荠菜,茵陈,不一会就是一笼,而等到六月下寻,一场白雨过后,我们用小手刨开红薯根下面,竟然早早的偷吃鹅卵石般大小的红薯,这个当然是不敢让大人看见的,夏天骄阳似火,秋天孩子们穿梭在通红的高粱地块,迂回在数百亩的玉米地。
转眼间已到深秋,上下顿的主粮玉米,让我们期待改变已久,霜冻悄然来临,生产队大规模挖红薯时刻到了,割蔓的,扛掀的,揉土的,人山人海,到了下午就是分红苕,记得我家分到两架子车,还没等一车弄回,我就嚷着要吃红苕,母亲说,咱家架子车带坏了,等你伯家车子用毕了,我们借用往回拉,父亲知道娃们家等不及,装了一口袋扛回,母亲洗净,先给我们蒸上一锅,纺锤的红薯,红光无暇,不大不小,律尺,生的掰一块,露出的汁宛如牛奶,大火烧了半个小时,文火焖了四十分钟,第一锅红薯终于与我们见面了,滚烫的红薯一刻拿不到手上,稍等片刻,微微开裂的皮,撕起来像剥香蕉皮,不过红薯皮薄的多,而薯身杠硬,咬一口甘爽适口,回味无穷,红薯属于高淀粉食物,口腔中的消化酶瞬间把少量淀粉分解释放出单糖,口感微妙,让人爱不释手,不吃饱不罢休。
第二天运回完分的红薯,晚上直接下窖,红薯最怕受冻,低于零度将被冻坏,父母那怕再晚也要把这些宝贝下窖完毕,他们深知,这是孩子们唯一的奢侈食物,隆冬的积雪皑皑,孩子们要改善生活,掉一笼红苕上来;我们出门戏耍布袋装的红苕;我们到八里外中学念书,书包里塞的红苕;远道客人们来了桌子上摆的是红苕,蒸笼里再没啥一定有红苕,过年母亲最拿手的是红苕丸子一道菜,红薯片片,红薯苞谷珍,陕北舅舅来了唯一能拿得出的是红苕,没有红苕,日子简直不可想象………
那时的红薯要占居农作物相当大面积,因其高产,耐旱,储存期长,品质特佳,长期受到青睐,而且红薯和茎叶全是宝,人们爱吃果肉,牲口爱吃茎叶,终身不打农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天然无公害绿色食物。
时过境迁,我的家乡现在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果树海洋,恐怕方圆百里也逃不出如此境况,话说回来,必定要按经济效率说话,那些曾经使我拈手就来,引以为豪的红薯,很难找到一点蛛丝马迹,而口味纯正地道的岭南红薯,已经变成心灵深处的记忆………

END

作者简介:赵军,网名今夜星辰.陕西富平梅家坪庙沟村人,诗词朗诵者,富平诗词学会会员,富平作家协会员,在当地很有影响力的实力派歌手。
(0)

相关推荐

  • 【原创】配乐散文《情结》 作者:丁富贵

    NO:869 [原创] <情结> 作者:丁富贵     记得小时候在我的老家,红薯(俗称山药)一直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红薯早已退出了主要粮食作物的行列.但就本 ...

  • 我的爱牛情结

    ◆ ◆ ◆ 文 | 图:东方欲晓 今年因为家里有事,又住回老家蔡店.与以前一样,早晚都会上彭城河边遛达遛达,活动筋骨,锻炼身体. 经过整治的彭城河堤焕然一新,沿河堤还铺设了人行步道.步道是用本地盛产的 ...

  • 农村个人开荒土地是归个人所有还是集体所有,应该怎样处理?

    我是个曾经开过荒地的人,记得在20多年前,我在种植红薯的过程中,看到旁边的有一块地,长着草,是一块荒地,但是很平整,于是我就把这块荒地的草铲了,然后进行深翻,施上农家肥,理出地墒,又种植上了红薯,我种 ...

  • 涂镇红薯

    涂镇红薯 涂镇红薯是湖北鄂州市梁子湖的特产. 涂镇红薯又名涂镇红苕,出产涂镇红薯(红苕)产品的区域为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涂家垴镇,涂家垴镇简称为涂镇,该区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土壤 ...

  • 追寻远去的记忆(23)说说大山农家七件事(2)米

    追寻远去的记忆(23)说说大山农家七件事(2)米 说说大山农家七件事(2)米 雪岸 米,是开门七件事的第二件. 古话云:民以食为天.食中之主食,就是俗称的米.就米字的外延讲,是专指大米,即稻米.所谓吹 ...

  • 散文||“偏心”老妈

    "偏心"老妈 袁福成||江苏 人们常说,老儿子.大孙子,爷爷奶奶的命根子. 在多子女时代,尤其在农村,爷爷.奶奶偏爱最大的孙子(特别是长房长孙),父母偏爱最小的儿子,似乎是天经地义 ...

  • 父亲的粮荒

    父亲逝世四周年了,想写点回忆文章.父亲教书育人几十年,辗转乡邻学校,兢兢业业,平凡且无大建树,写什么呢?灵感告诉我,那就写点与教育无关的题外话吧,写一写父亲对粮荒的概念及对粮食的情钟,告诫吾辈及儿孙, ...

  • 赵军丨 破茧成蝶,向死而生——读马尔克斯的《玛利亚·多斯普拉泽雷斯》

    总第1366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这是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这是一个漂泊者底层生活的故事,这是一个走出孤独和恐惧向死而生的故事,这一个破茧成蝶的故事. 马尔克斯的这篇短篇小说<玛利亚 ...

  • 长平之战,20万赵军被活活坑杀,白起:我也有苦衷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争频繁,重大战争有很多,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直接将战国首霸魏国打成中等诸侯国,乐毅联合五国伐齐,差点让东方最富裕的强国灭亡,要属战争最惨烈的当属长平之战了.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 ...

  • 白起坑赵军45万,吴起破秦军50万,谁厉害?司马迁:不在一个级别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三分晋国之地.战国时代拉开序幕. 战国时期,诸侯王为成就霸业广招天下英杰,武将.谋士投身各大诸侯国门下大展身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唐开元十九年,唐玄宗又建设了武 ...

  • 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秦军是如何做到的?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小长假,聊点历史. 文/如海 长平之战,历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超级战争,坑杀 ...

  • 成立仅四个月!赵军、王亚伟等7名投资大佬同台的新私募已发行5只基金!

    上周A股市场震荡向上,创业板指周涨4.24%.沪深300指数周涨2.29%,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分别上涨2.09%.1.97%.从数据来看,我国人口仍然处于缓慢增长的过程.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包括消费 ...

  • ​赵军教授:双免疫突破胸膜间皮瘤十余年治疗困境,首次纳入CSCO ICIs指南!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O+Y)双免疫方案写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临床应用指南(2021)>,赵军教授解读更 ...

  • 1995年,山西老农挖出一物,专家说终于破解白起坑杀40万赵军之谜

    白起,我们很多都了解,他是战国时期清朝当之无愧的战神,当年长平一战,白起可以说响彻天际,他下令活活坑杀了40万赵军战俘,因为这件事情,白起威名显赫,但同样找过对白起那是恨之入骨,恨不得能活寡了他,后来 ...

  • 农村老汉田里干活挖出一堆白骨后:揭秘四十万赵军被坑杀之谜!

    这位朴实无华的老汉李珠海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他到田地里干活无意中刚把锄头抛下去,结果就刨出一些白骨和十几枚刀币,当地相关部门得知这个事情后,立马把他所在的区域封锁起来,伴随着掩埋两千多年的血腥之战也重 ...

  • 当年白起真的坑杀了40万赵军?考古人员挖开坑杀遗址,揭开了谜底

    白起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他知晓兵法,擅长用兵和打仗.曾经多次为自己的国家秦国立下过不少的战功,在成为秦军主将30多年的时间里,他曾经攻下了70余座城,更是为统一六国做出很大的贡献,后面被封为武安君,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