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趣事典故——卢姓
家谱传记
一、卢丞相巧诗妙用
典指宋代丞相卢多逊。他在后周太祖(郭威)显德元年考中进士,尔后任职集贤校理。宋太宗皇位时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寻加兵部尚书。卢多逊一生喜爱作诗。他的诗作构思精巧,富有新意。卢多逊曾经把中国历代皇帝的年号、起止时间、古今大臣的事迹及功绩、全国各州郡的图志要点、朝代如何更迭、历代大事典故等内容编写成120首诗歌,并且熟记在心里。
宋太祖于公元963年~968年使用“乾德”为年号,此前他用的年号是“建隆”。当初,宋太祖对改换这个新年号十分高兴,非常自信,称“乾德”年号没人用过,属于创新的东西。枢密使赵韩王为了巴结宋太祖就讲了许多奉承拍马的话,称“乾德”年号确实有创意。卢多逊性格耿直,心想宋太祖和赵韩王讲错了,就发言指出错处。原来,卢多逊自编120首“历史诗”,自己已背诵得滚瓜烂熟。
他根据诗中所云,讲起五代十国时前蜀皇帝王衍用过“乾德”这个年号。宋太祖听后大吃一惊,立即命令史官按卢多逊提供的线索去查对,果然如卢多逊所言。宋太祖恼羞成怒,拿赵韩王来发泄。赵匡胤拿起笔来给赵韩王画花脸。满朝文武官员不敢吭声。退朝后,赵韩王还一直不敢洗去花脸。
第二天早朝,赵韩王花脸上朝。宋太祖看了以后叫赵韩王去洗脸。经历此事后,赵韩王对卢多逊恼恨交加,发誓要报复卢多逊。
卢多逊作诗思路快,联想巧妙,常常出乎人们意料之外。有一回,宋太祖在皇宫后苑池畔摆夜宴招待众大臣。席间宋太祖以“些子儿”为韵叫众大臣以《新月》为题赋诗。只一会儿,卢多逊就吟出他作的诗。
诗为:“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赵匡胤听完特别高兴,叫人立即把宴席中所用的器皿全部奖给卢多逊,对他作好表示欣赏。
二、罩选金瓯蟋蟀兵
唐代卢从愿有一则“罩选金瓯”的故事,明代卢象升有一则“蟋蟀练兵的”故事,都广为流传。这两则故事一文一武,相映成趣。
卢从愿祖籍河北范阳,是范阳卢姓名门望族的裔孙。他的祖上有卢绾、卢植、卢毓、卢廷、卢志、卢谌、卢纶、卢度世、卢昶等自汉至唐的历代名人。
卢从愿是卢昶的六世孙,家自河北范阳迁徙到河南临漳。卢从愿在唐代历任山南黜徙巡抚使、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吏部侍郎、豫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左丞、中书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唐中宗时,朝中选拔官员的纲纪失常,混乱不堪,有冒名伪选的,有虚报事功的,有贿赂买官的,不一而足。
卢从愿时任吏部侍郎,对此大刀阔斧地加以整顿,荡平弊端。他主持选官事宜六年,可谓成绩斐然。在其他各职位卢从愿亦功勋卓著。因此有不少人向中宗皇帝推荐,说卢从愿是宰相的理想之选。据《新唐书》介绍,唐玄宗遴选宰相时,把候选人卢从愿和崔琳用八分书法写在御札上,以金瓯罩住。刚好太子李享入室,李隆基叫李享猜猜看,金瓯里所写宰相人选是谁。
李隆基说:“如果猜中,就赐御酒给你。”太子李享答道:“难道不是卢从愿和崔琳吗?”玄宗皇帝举起金瓯,十分高兴地说:“算你猜中了,赐御酒给你!”后来,因故卢从愿没有当上宰相。人们都说他有宰相之才,而无入相机遇,但至少是罩选金瓯的入围者。后世诗文或戏剧常以“金瓯罩”或“罩金瓯”来喻指中选高官的幸运儿或入围者。
卢象升则是明代著名的武将。他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逝于明思宗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卢象升于天启(公元1622年)考中进士,当过大名知府。他能文能武,自小爱好武艺,体大力足,精通箭法剑术。他常与人比箭法,在“五十步外发必中”。卢象升曾任兵部侍郎等职,督办东南、山西、陕西等地军务,并多次亲自带兵打仗时身先士卒,奋不顾身。有一次作战,最后,落马徒步与敌人再战。
又有一次,卢象升追赶敌人到了高山峭壁,想不到早已在山顶埋伏的敌人一阵乱箭骤然射来,射中了他的额部。卢象升竟置生死于度外,更加勇猛杀敌,反倒引起敌人一片恐慌。卢象升反败为胜,回到大本营。
卢象升不但勇敢,而且足智多谋。他自小就爱玩打仗的游戏。有一则卢象升小时候进行“蟋蟀练兵”和故事流传甚广。卢象升幼时养了许多蟋蟀。他常挑出青色蟋蟀与黄色蟋蟀各10头,把它们放在一块大方盘上。青色蟋蟀整队于左列,黄色蟋蟀队于右侧。卢象升手执小旗。当小旗小挥,两队蟋蟀开始搏斗。
到斗出胜负,卢象升执小旗收兵。青色蟋蟀与黄色蟋蟀各自回到自己的队伍,一点也不混杂。大人们都十分惊叹,说小象升的“蟋蟀兵”练得像模像样,象升长大了可能是一员有智有勇的大将。后来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三、卢行者一鸣惊人
卢行者父亲叫卢行,生活在唐代初年,原籍河北范阳,迫于生计,迁徙于南海新州(今广东省新会县之东)。在卢行者3岁时,卢行病故。因此,孤儿寡母生活十分困难。及至少年,卢行者就在新州街上靠卖柴挣点钱,帮助母亲维持一家生活。有一次,在街上卖柴时听到有善男信女在诵念《金刚般若经》,卢行者对此十分感兴趣,就到处打听此经的来龙去脉。后来得知,《金刚般若经》是由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传授的。卢行者了了决心,要到诣东禅寺(址在今湖北省黄梅县)拜弘忍禅师为师,学习《金刚般若经》。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卢行者22岁,他告别慈母,背上简单的行装从广东新州湖北黄梅进发。他先到广东韶州曹溪宝林寺(今已易名为南华寺)歇足。由于他面目十分慈善,言谈谦恭有礼,寺内众僧尼对他热情地接待。听他谈吐十分像一位很有道行的行者,因此大家都有叫他卢行者。卢行者的称呼一叫开,后来竟没有人知道他小时候叫什么名字了。
宝林寺内外僧尼及信众一直挽留卢行者。但是,卢行者决心北上,继续他拜师寻经的行程。经过两年时间的艰苦跋涉,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终于到达湖北黄梅的诣东禅寺。
诣东禅寺是一个拥有700多名僧众的大寺。这里由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任住持,大概是“有龙则灵”的关系,诣东禅寺当时名声很大。卢行者谒拜过弘忍禅师后被安顿在寺内住下。
刚好,这段时间弘忍禅师正在挑选他的接班人。弘忍传喻僧众,各人作偈呈验。每位僧人都跃跃欲试,纷纷在寺中廊壁上出示偈语。卢行者想了一会,央人替他写了一偈贴于廊壁。此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禅师见过此偈特别赞赏,认为它正符合自己所想,遂决定对卢行者面试,考证其禅学造诣如何。面试后,弘忍法师感到满意,即秘授卢行者法衣,内定卢行者为传灯接班之人。为了防止无价之宝——法衣被人抢夺,弘忍禅师立刻派可靠之人连夜送卢才者离开本寺,嘱咐卢行者暂回岭隐晦,等候时机成熟接禅宗宗主之班。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卢行者来到南海法性寺(今广州市光孝寺)。他先在寺中听法。有一回恰遇上两位僧人在辩论。一个僧说是风动,另一个僧说是幡动,双方各不相让。众僧亦分成两派。争论愈加激烈。
卢行者在场倾听,冷不防平心静气地插入一句。真是一鸣惊人,一场辩论戛然而止。当时卢行者这样说:“不是风动,亦不是幡动,而是你们心动。”众僧回头往发话人看去,都大为惊异。这时主讲人印宗法师走下讲台,到卢行者座位前礼请卢行者高坐上席。印宗法师细观卢行者仪容,脑海浮现一种念头,就在台上询问卢行者:“听说黄梅法衣南来,莫非就是行者?”卢行者当众出示弘忍禅师所赐衣钵。印宗法师及众僧人都万分欢喜,当时立即即聚众在法性寺的菩提树下,为卢行者剃发。尔后请著名高僧智光法师临坛,为卢行者受具足戒,取法号慧能。在法寺住两个月之后,慧能法师在这棵菩提树下为寺内外僧人和信众开示禅门,开讲《般若波罗蜜法》。
卢行者(慧能法师)就是后业正式接弘忍禅师的班的禅宗六祖。法性寺(今改称广州市光孝寺)一直保存着当年卢行者在本寺时的信物和纪念性建筑,如六祖发塔、菩提树、风幡堂和六祖殿等。
想要了解具体姓氏文化,可以参考北京家谱传记机构编辑《百家姓寻根手册》
书籍主要内容:
1.姓氏文化概论
2.姓氏渊源
3.迁徙分布
4.郡望堂号
5.家谱收藏
6.字辈排行
7.家训选辑
8.姓氏楹联
9.趣事典故
10.姓氏名人
服务电话:010—68920114 8841 5586
参观咨询: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海淀图书城)25号楼家谱传记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