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13
NO.13
公元736年十月,李隆基和他的朝廷在东都洛阳办公。
原本他计划到来年春天再返回长安,但那段时间不知是他心中有鬼,还是真的有鬼,反正他感觉宫中似乎在闹鬼,住着很不安稳,便召集三名宰相商议,打算提前回去。
没想到张九龄、裴耀卿两人都表示反对,理由是此时正是秋收季节,皇帝车驾出行会影响沿途百姓的收割。
这让李隆基的心中很是不爽。
他是一天都不想再呆在这闹鬼的鬼地方了,就是回去住长安的公厕也比住洛阳的宫殿强!
然而考虑到张、裴二人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因此他一时也不好发作,只好不了了之。
善于察言观色的李林甫当然不可能看不出皇帝的心思。
但当时他却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而是在事后才偷偷找到李隆基,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长安和洛阳,都是陛下的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何必要挑什么日子?在臣看来,即使是真的妨碍秋收,那也不碍什么事,把沿途百姓的租税免掉不就可以了吗?臣请求陛下马上向百官宣布,即日启程西行。
他的这番话,如冷空气吹散雾霾一样一下子吹散了李隆基心头的疑云。
李隆基当即下令依计而行,顺利返回了长安。
从此,李林甫给他留下了极为良好的印象——论文才,也许十个李林甫也不如一个张九龄,但要论头脑灵活、善于变通,恐怕一百个张九龄也不如一个李林甫!
而不久发生的另一件事,让李林甫和张九龄在他心中的地位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那时原河西(治所今甘肃武威)节度使牛仙客刚被调任朔方(治所今宁夏灵武)节度使,继任者见河西仓库丰盈,装备精良,便向上奏报牛仙客治军有功。
李隆基派使者前去核实,发现确有此事。
这让他龙颜大悦,便在朝会上提出想给牛仙客加个尚书的官衔,以资嘉奖。
张九龄马上站出来表示反对:不行。我朝立国以来,一直都是卸任的宰相或德才兼备、名扬中外的人才能担任尚书一职,牛仙客只是边疆小吏出身,把他提拔到这样重要的岗位,有损朝廷的声望。
见他言辞激烈,李隆基只好退了一步:要不,给他加个封爵总可以吧?
然而张九龄还是坚决不同意:封爵是用来奖赏有功之臣的,牛仙客作为一个边将,充实武库、修备军械本来就是他份内的事,陛下如果要犒赏他,可以赏赐给他财物,裂土封爵,恐怕不合适。
李隆基知道张九龄向来以直臣自居,只要他认为不对的事就一定要争到底,比楼主的老婆还难缠(希望她没看到),无奈只好沉默不语。
不过看得出来,他很不开心。
但李林甫却很开心——皇帝和张九龄闹得越不开心,自己离间他们的机会就越大!
因此,散会后他没有走,而是单独留了下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皇帝的支持:牛仙客有宰相之才,做尚书有何不可?张九龄只是一介书生,不识大体。
李林甫的话,比激光制导导弹还要精确地击中了李隆基的心。
事实上,李隆基对张九龄的牛脾气早就有些受不了了,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明君的形象,加上朝中需要张九龄这样正直而又博学的臣子来装点门面,才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忍着。
但饭吃多了,总需要排泄;火忍久了,总需要发泄。
现在,在李林甫的煽风点火下,他决定不再继续忍下去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爆发神经病!
于是,在第二天的朝会上,便有了下面的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