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后门街耍龙灯(下)
友情提示:本文1913字,阅读约需5分钟
起龙是耍龙的开始。怎么起?先是吹响震天的号角,然后是锣鼓声。随之整个队伍动起来:唱响太平词,踩起高跷,鱼、鱉、虾、蟹上下跳跃,云水翻滚。这时,随执掌龙头的一声号子,大龙喷三把火,谓之起龙。起龙后按固定路线,踏着适宜鼓点,以“小五花”(小五花即上下曲折,呈S形蛇状前进)和大五花(大五花即翻滚前行)步法,经东关大街李家街,鱼店街,到通济门。
在通济门前,再吐三把火。出通济门叫龙出洞。大龙出洞有一套动作,叫“四沉思”。就是龙身在通济门外,龙头在通济门内,向外一伸一缩,一探一看,连续四次,反映大动物在出洞前既恐惧又兴奋、小心谨慎的沉思心理:春天是不是真的来了?四个沉思动作各不一样,和着铿锵、铿锵、铿铿锵的“三翻尾”鼓点,把大龙出洞前的心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第四个“沉思”,吐一把火,龙头猛然出洞.龙身鱼贯而出。
紧接着,一气呵成“四高”。四高,就是连续四次在同一位置做大龙拔地而起的举高。举高动作十分迅速,龙头尽最大限度地高昂、龙身尾盘绕垂下,表现龙舒展筋骨、冲天而起的气势。同时,珠子配合做花枪、马叉的动作。四高之后,大龙到桥中间左右两边取四口水,一路小五花到大堂报到。报到后在大堂表演穿四门、盘玉柱等,此后便可耍龙到二月二。二月二耍龙,叫吃龙肉,意思就是龙灯已经耍破,春耕开始。
正月初六到二月二的耍龙,在动作上,就是伴着鼓点走“小五花”、“大五花”,耍“龙舔尾”、“龙舔鳞”、“龙戏珠”、“穿四门”、“盘玉柱”。其中,“大五花”配“紧急风”鼓点,“龙取水”配“龙虎斗”鼓点。
老潍县城耍的龙灯之所以大气,成为北方龙的典型代表,也在于它的精工扎制。东关龙是东关风筝世家康万生、康万相兄弟二人所扎。康家祖辈扎制风筝做工讲究,工艺粗犷大气,与当时风筝世家胡家齐名。其老辈们扎制的风筝都曾作为贡品被陈家、郭家进献皇宫。乾隆爱放风筝,据传,其所用风筝全为康胡二家所制。康家扎制的龙灯自然也是行家出手,件件精品。一般来讲,扎龙从进腊月门开始,近一月完成,扎好后往往用好几年。
龙扎制不但要精细,而且更重要的是参加耍龙的人都得是武把式,有点真功夫,而不像现在,找上几个棒小伙,演练几个月就上阵。过去的耍龙队伍都是世家,武术,耍龙技巧一代传一代。以东关耍龙为例,参加耍龙的都是些杀驴的,卖猪肉的,包括参加小刀会(义和团)的张福寿、张福禄俩兄弟(解放后是张林瑞),都是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习武功底。真正要耍好龙,没有点武功底子,是绝对耍不好的。像耍龙珠的,整个珠子上下翻滚、溜溜直转不离身子,如果没有点枪法。棍术的底子就玩不转。
耍龙是一项民间艺术,经久不衰的历程说明它在民间的重要意义和生命活力。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耍龙不仅表现民族精神,而且越来越表明时代的繁荣。潍县作为北方龙的典型代表,后代子孙挖掘、整理发扬光大“耍龙灯”这一民间艺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这一代如果再不做好这一工作,这一民间艺术就有失传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