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杨红生:培育“全域型”海洋牧场新业态,实施海洋牧场与新能源、海洋牧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杨红生

扫描上方二维码 观看相关视频

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十三五”期间,山东坚持陆海统筹,科学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加快构建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其中,海洋牧场建设是实现环境保护、生境修复、资源养护和渔业资源持续产出等多元目标的有效途径。截至2020年底,山东已建设海洋牧场7.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4个,占全国近40%。

杨红生说,山东是海洋大省,海岸线占全国的1/6,发展海洋牧场的地域优势明显。《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明确,力争经过3年试点,海洋牧场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近浅海和深远海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海洋牧场相关领域,山东集聚了全国约1/6的院士、近1/3的科技人才,拥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20余所省级以上科研教学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牧场工程实验室等一百个省级以上科技平台,海洋牧场创新资源优势明显”。杨红生告诉闪电新闻记者,山东省在海洋牧场方面拥有完整的上、下游链条,具备成熟的成果转化能力,形成了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涉海企业几百家,凸显了产业规模和聚集效应。

杨红生进一步分析说,目前海洋牧场建设还存在着宏观布局的科技支撑薄弱、生境营造与调控技术水平不高、生态效应认知及利用手段匮乏、能源与环境保障能力不足、多元融合与立体开发模式缺乏等瓶颈。对此,杨红生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杨红生看来,首先要坚持生态优先,全域布局。坚持陆海统筹,从近海和内陆水域“全域型”保护和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在大型海湾,打造陆海统筹、大空间格局的海洋牧场现代升级版;在岛礁海域,拓展岛礁保护、渔旅融合的海洋牧场战略新空间;在河口滩涂区域,构建集盐碱地生态农场、滩涂生态农牧场和浅海生态牧场于一体的海岸带生态农牧场;在内陆水域,启动以鱼养水、资源养护的水域生态牧场探索新试点。在不断提升海洋牧场环境保护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支撑“全域型”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技术先导。杨红生进一步解释说,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和重大科学问题,强化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作用,为海洋牧场科学选址、规划布局和综合管理提供参考;重点突破“全域型”海洋牧场人工生境的系统化精准构建技术,提升人工鱼礁的亲生物性能,实现海草床、牡蛎礁、海藻场等典型渔业生境的有效恢复;构建适宜不同海区特点的食物网结构优化体系,实现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针对经济生物行为特性,开发工程化、机械化、智能化采捕装备。杨红生建议,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域型”海洋牧场“科学选址-生境营造-资源养护-安全保障-融合发展”技术体系,实现新理念、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的突破,支撑海洋牧场科学有序发展。

杨红生认为,必须强化模式创建,融合发展。在他看来,培育“全域型”海洋牧场新业态,实施海洋牧场与新能源、海洋牧场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集能源供给、监测保障、渔业生产、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能源岛”智慧平台;在保障环境和资源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波浪发电、休闲垂钓、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打造三产融合、渔能融合、渔旅融合等发展模式,探索建设水上城市综合体,为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提供陆海统筹方案,实现现代化“全域型”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