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这场战役为何被称为“第四大战役”歼敌43万影响深远
1948年底到1949年初,中国的北方大地上爆发了三场决战,分别以东北、华东和华北为战场,不到3个月时间里解放军累计消灭国军部队154万人,这其中百万人以上是中央系的主力部队,少数是地方军阀部队改编。由于这三战使得全国战局基本明朗,历史上把这三大战役一起放在了解放战争的最高历史地位,名副其实。而在这三战之外,两军之间其实还有一场重量级的大战,被称为“第四大战役”,这就是49年4月-5月进行的渡江战役。为什么有这样的评价呢?首先,歼敌人数上,此战可与三大战役媲美。渡江战役中,43万多国民党军阵亡、起义或被生俘,占到此战国军派出总兵力的61%。国军在南方仅存的中央军老兵也在长江沿线丧失殆尽,完全失去了继续顽抗的资本。要知道三大战役中歼敌绝对数相对低一点的辽沈战役,数字为47万人,和渡江战役差别并不大。从战役规模和消灭敌人部队的数字上看,渡江一战确实也配得上“第四大战役”的名号。另外看看解放军过江时的参战部队,包含了二野、三野、四野3支主力野战军,部队总数更是达到了100万人以上。而在之前打得最激烈的淮海战役中,我军也只是华野和中野两支野战军联合作战,并没出现过3支野战军一齐出击国军阵地的情况,渡江战役还是第一次。
再来看作战的难度。某种意义上,渡江战役比三大战役还要难打一些,当然这主要是指作战的方式。虽然49年初期我军规模已突破400万人,而国军只剩不足200万,还多为战斗力不强,作战欲望也急剧下降的杂牌军。但是有个细节不容忽略,就是我军人数虽然多,但是在渡江、跨海一类作战方式上,确实缺少优势。一方面在江上作战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这对主要战事在北方,缺乏相关过江作战经验的解放军是一个较大的考验,为此进行了数个月的模拟训练;另一方面,海军显然是当时情况下我军的弱项。且不说军舰,就连摆渡部队的普通木船都极其缺乏,需要临时赶制和借用百姓的渔船。虽然最终船的数量是凑够了,但是这种小船的防御力当然不能和军舰相比,江岸的国军炮台是严重威胁,一旦击中木船没有什么生还机会。所以综合考量,渡江战役的难度一点都不小。
这场歼敌43万的战役虽然至关重要,却也只能排在整个战争的第四位。因为和其他三战不同,在战役的发生时间和力量对比上,渡江战役是属于“可预期”的胜利。从一点细节就能理解其中原因,49年4月我军总兵力已经突破了400万人,而渡江一战只是动用了四分之一的兵力,大量的预备队和机动力量根本就没有动用。华北的三个兵团全都没有南下,其他各野战军也都保留了大量兵力在江北。换句话说,就算渡江一时不顺,也很快会有上百万的后续部队及时增援,国军是根本不可能长期借助长江抵抗下去的。这使得此战并不能完全和淮海这样胜负难以提前预知的决战放在同一地位,“决战”和“大战”,还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