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浅解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是药三分毒”这句古语,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也是被广为信任的。正是因为这句话,很多人拒绝服药,或者即便服药,心里也是七上八下,担心其“毒性”对身体的伤害。于是乎,在中国,很多人都转向了“没有副作用的”保健品或者“食疗”甚至某某组织。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对其外延做一个说明:“是药三分毒”是中国的古语,针对中药而言。而西医引进中国之后,并且推广开来,也就一百多年。也就是说,这句话初衷是对中医中药说的。当然,现在很多人也用这句话来说明西药的副作用。但是,笔者以为,两种学术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我查了相关资料,没有找到“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最早出自何处。但是,从中医经典著作里,不难找到这句话的来源或者依据。《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说:“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蔬,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而且,《黄帝内经》里,经常有“毒药”的说法。比如“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那么,“是药三分毒”是什么意思呢?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这里,就要先把“药”,“毒”,的含义,和为什么用“毒药”的道理一一澄清。既然是针对用于治病的中药,那只有从中医的角度说明问题。

“药”,《说文解字》说是“治病草也”,这个解释是很中肯的。中医历来治病就主要用草药,当然也包括部分动物药和矿物药。治病的草为什么是带“毒”性的呢?那就要明确“病”是怎么来的。

大家都知道,中医讲阴阳五行。其中,为大家最熟悉的一方面就是要阴阳平衡(具体说来,有“相生”和“相克”两方面,也就是“阴阳互根”。)《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说:“平人者,不病也”,正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正常人,就是阴阳平衡的那些“上古之人”,是《黄帝内经》开篇说的“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春”指生发属阳,“秋”指收敛属阴。阴阳的功能都很完善叫“度百岁”)的那些人。(《内经》的论述一直在讲“四气”、“五方”、“阴阳”,说的就是这个。)那病人就是有偏胜偏衰的人。或者说阴阳有“太过”、“不及”的人。

图表1人的根本 阴阳互根是平人  偏则病

既然病人是自己阴阳有偏胜偏衰,对治这些偏胜偏衰,也要用带有偏性的药物。所以,药物的“毒”性,正是其药效所在的“偏性”。

“毒”,《说文解字》说“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开始看还不太理解,为什么许慎把“毒”训为“厚”?后来联系《内经》的理论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厚”字真是许老夫子的神来之笔。“厚”是什么意思?浓重,丰富。那么用来治病的那些草药是不是都是浓重丰富的植物呢?附子里边,辛热的性质很厚,大黄里边;苦寒的物质很厚;甘草里边,甘温的性质很厚。这个“厚”就是所“偏”的意思。凡是含有的偏性成分的植物(后来也包括矿物和动物)都有毒,而我们对其性质足够了解,就能用来对治人身体的具有偏性的疾病。概括来说,就是“以偏纠偏”。待到身体的偏性被纠正之后,及时停药。——这时再吃,就会另身体偏向另一边,从而造成新的疾病。所以才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说法。这里用“厚”这个不带贬义色彩的字解释“毒”,我想正是许慎老夫子的良苦用心之处。(从字形结构来看,“毒”字为上“生”,为草的生长;下“毋”,表示不可。也就是不可以食用的草。后来通过引申,形成了“毒”的“有害,害,猛烈,凶狠”等含义。) 

我们从食物和药物的发现来看,也不难明白。《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样,尝到了有“毒”的中药,中国古代的中药学由此而形成发展起来。

这里应该强调一点的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说明中草药的毒性并非很剧烈的像砒霜一样的毒,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伤寒杂病论》里也并没有用像砒霜一样的毒药治病的方剂。而《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为了区分“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其中的“下品药”,一般啊都是偏性比较大的“大毒”或者“常毒”。真正治病,尤其治疗比较棘手的疾病,往往要靠这些“下品药”。

总结一句,“是药三分毒”的“毒”,说的是药物的偏性。真正的中医,正是利用了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病患身体的偏性。也就是说,中药的药性所在,正是其“毒性”所在。而这里的“毒”,是指“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的性质和程度,不是能够蓄积的,现代意义的“毒药”。

以上,对“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已经简单做了阐释。这里,仍有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第一,中药副作用的问题。

中药都是“毒药”,那么我们吃这样的“毒药”,是不是会有副作用呢?

“副作用”,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其实,这个名词是针对西药说的。前文曾说,中药,就是要“以偏纠偏”。理论上,诊断准确,用药精准(包括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药物的偏性正好针对患者身体的偏性。待患者体内的偏性得到纠正,及时停药(比如服用桂枝汤要“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是没有不良作用的。

而有些人吃了中药确实产生新的症状。这里,一种可能是由于医生诊断不精准,用药有偏差,也就是所谓的“误治”;还有一种可能,是疾病在恢复过程中的“眩暝反应”(《尚书·说命篇上》:“药不眩暝,厥疾弗瘳”。这在《伤寒杂病论》里就有记载,比如“去桂加白术汤”方后注:“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那患者服药以后,到底是“误治”,还是“眩暝反应”,要医生认真诊断。(具体原理可以参考笔者《成败萧何说症状》)

严格来说,中药的“误治”是应该避免的(但是由于《内经》《伤寒》理论非常宏富精深,望闻问切非常玄妙,完全掌握极其困难。只有真正高明的医生才可以做到)。而西药的副作用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我这里并没有比较中医和西医的优劣高低。高明的西医胜过很多低劣的中医,这是不争的事实。)

前段时间网上盛传的中药“马兜铃酸”的毒性问题,其实是属于“误治”。真正辩证准确,不会出现所谓“肾毒性”。

西药的“副作用”是广泛存在的,中医的“误治”是难以避免的。对于中药,一些中医黑说“是药三分毒”;而另一些中医粉说中药是纯天然的,非化学的,所以宁愿选择中医中药。其实,被中医误治,伤害同样很大。笔者曾经亲见服用大剂量中药之后西医检查肝肾功能受损而急诊的。而中药的那些不明显的伤害危害更大。所谓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长期误服中药导致隐性伤害的人比比皆是(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罢了)。

西药副作用虽然广泛,但是在其说明书上明明白白写了出来。而中成药的副作用一栏里经常写“尚未明确”。不用科学态度研究中医,中医最终会毁于“没有副作用”这一说法。(为什么西药一定会有副作用,西医治疗一定有副作用,其实就是西医的“有对”的态度,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病灶不见病人本身生命力,从而总是“拆东墙补西墙”)

《孙子兵法》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套用这个说法,“不尽知用(中)药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中)药之利也。《伤寒论》在论述每一重要篇章时,先要说明禁忌,正是这个意思。

第二,“药食同源”的问题。

前文曾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神农尝到的有毒的草,被记录下来形成了中药;神农尝到的没有毒的植物,有些被记录下来,形成了我们的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那五谷,蔬菜,水果和药物相比,有什么特点呢?它们是没有毒性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平性的,是可以常吃而补充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的。

所以,本文开篇所说的“食疗”,对于疾病而言,是没有什么太大作用的。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说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正是这个含义。

第三,纯天然的“野菜”的问题。

很久以来,国内开始流行吃“野菜”(不知道国外的情况)。所谓“野菜”,其实绝大部分就是草药。比如苋菜,小蓟,荠菜,蒲公英等。这些“野菜”,当年没有被神农认可为蔬菜广泛种植,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们都具有偏性。如果身体没有病而吃这些野菜,无疑是自取疾病。即便身体不好,这些野菜是否对证,剂量是否准确,需不需要炮制,都是问题。

不要过分强调“纯天然”,“绿色”,我老师曾说,那些农贸市场的蔬菜也不是菜农用毛衣针织出来的。而毒死五大的砒霜,不正是纯天然的材料吗?

图表2打着养生、绿色、纯天然的野菜 充斥在菜市场和各大饭店

第四,中医思维的问题。

用中药就要用中医思维,不能考虑现代化学指出的药理成分。现在很多西医也用“中药”,比如用板蓝根抗病毒。甚至很多人提出对中医“废医存药”,实在是荒谬。严格来说,即便是西医用了中药,用的也是西医的思维,也就是说那个“中药”实际上是西医开的西药。

耿创新

王正龙先生入室弟子

临床之余,致力于《内经》、《伤寒论》的传播

(0)

相关推荐

  • 毒药入腹,人体正气如何与药物抗争?

    我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这里毒性,我们可以理解是偏性.因为人体生病了,其实是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出现了偏差,而服药治病即是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五行的失正. 如果药物的偏性正好符合人体脏腑的偏差,那 ...

  • 长期喝中药能养生?5类中药尽量少长期服用,喝中药3个事项需注意

    导语:当前,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各式各样的保健品保健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种类和功效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许多中老年人就错把中药当成保健品服用,有的甚至将中药和西药混合着吃. ...

  • 科学地认识中医学上的毒!

    近年来,科学界频频把西医对毒的理解应用到对中医的理解上,一会说这个药有毒,一会说那个药有毒,仿佛中药的毒性比西药更厉害.其实不然,中药的毒是因人而宜的,对人利大于弊就是毒药,弊大于利就是良药.馒头没毒 ...

  • 中药错用就是毒 中药也有副作用

    一说起"补",似乎很多人都觉得,只要到中医院或者药店买来些中药煮一煮就能解决问题了.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整个药物饮食调理的过程中,你犯了哪些"忌"?看看下文介绍 ...

  • 是药三分毒,那中药呢?治疗风湿病效果怎么样?

    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疾病历史悠久: 从<金匮要略>之关节病良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到<备急千金要方>之治痹经典方--独活寄生汤,再到今现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西医的发展成 ...

  • 是药三分毒!哪些中药不能随便吃,吃错会伤肝,别浑然不知!

      我国传统医学以防病为主要原则,为此很多食材就成为了防病的关键,同时在一些顽疾的调理上也起着作用. 在这些食材中,有一些是药食同源的食材,长期吃能起到预防特定疾患的目的,比如酸枣仁.决明子.桂圆等. ...

  • 中药是药三分毒,经常被滥用的七种中成药

    很多人认为,西药有副作用,中成药是中药,比较安全.因此,自己家里平时买一点来吃,或者突发情况下也可以急用.但是,中成药滥用也会导致健康问题,对身体伤害比较大. 7种常被滥用的中成药: 1.抗感冒药 感 ...

  • 常讲“是药三分毒”,中药、西药到底哪种对肝损伤大?请看此文

    大家好,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内科医生.说到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话,那就是"是药三分毒".的确,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其实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而药物在进入我们人体后 ...

  • 是药三分毒?从 “效”与“毒” 谈中药用量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那么如何在最大的安全范围内寻求最佳有效剂量呢? 从古至今中药用量一直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且是中医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历代度.量.衡的差异,煎煮方法.药材质量等条件的限制 ...

  • 伤肝中药清单:这3类中药,没病别乱吃,切记是药三分毒

    肝脏之所以受到损伤和药物胡乱使用有关,部分类型的药物乱使用,也会让肝脏深受其害,肝脏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促进毒素排泄.药物使用之后,多余的药物也需要通过肝脏排泄出体外. 但是,部分类型的中药材 ...

  • 是药三分毒,长期吃中药会有害健康吗?

    在门诊常常听到病人这样说: "医生啊,是药三分毒,我都吃了半个月药了,要不要停下呢?" "中药吃多了很伤肝肾的吧?" "我有个肝囊肿,肾也虚--喝中药 ...

  • 是药三分毒?从“效”与“毒”谈中药用量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那么如何在最大的安全范围内寻求最佳有效剂量呢? 从古至今中药用量一直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且是中医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历代度.量.衡的差异,煎煮方法.药材质量等条件的限制 ...

  • 是药三分“毒”?有多少人误解了中药(转帖自杏花岛)

    小丽最近身体不舒服,面对医生给开的汤药,她不想继续吃了.都说"是药三分毒",这样一直吃药是不是会中毒啊?与小丽一样心存疑惑的人不在少数.古代所谓的"毒药",是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