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盖有不知而作之者(7-28)

孔子认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通过多闻、多见去认真学习,坚决反对那种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注释】
盖:大概。
不知:什么都不知道,无知。
作:创作、创造,这里指凭空创造。
从:认从、接受。
次:次序。旧说为次等,应是误解。
【译文】
孔子说:“大概有无知却凭空创造的,我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看并且记住,这是求知的次序啊。”
孔子讲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意思发明出来,而不妄自创作,更反对没有根据的发明创新、凭空推测甚至曲解古圣先贤的原意而远离初衷。孔子此章所言,应该是针对时人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著书立说的不良之风而发出的感叹。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也是孔子结合亲身体会有感而发。孔子见识宽广深远,面对当时社会上充斥的各种邪知邪见、恶俗恶行,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担忧后世没有道德准则可以遵循,便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以树立道德标杆,着力匡扶正气。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所采用的笔法在文学上被称为“春秋笔法”即“微言大义”。整个春秋时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孔子对“春秋无义战”的动荡社会和礼崩乐坏的文化现象痛心疾首,但又不便直抒胸臆,只好借史讽今,用绵里藏针的手法对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和国家内部的乱象予以评判批驳,创造了一种不利用议论性文辞表达价值观的方法。如杀、弑、诛三个词各有深层含义,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以此表达自己的是非观点。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说“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意思是后代了解我、怪罪我都会是因为《春秋》。《孟子·滕文公篇》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那些乱臣贼子无法无天,所作所为不合正道,每当对照《春秋》所记录的道德标准,就会感觉如有芒刺在背而无地自容,也为后世那些准备作乱的逆臣敲响了警钟。
孔子作《春秋》,并没有“真”作,而是充分尊重原始材料,对已有的史料进行综合整理。同时,在对大量史料进行整理时,以“多闻”“多见”而积累知识、修养仁德。所以,他提醒弟子、告诫世人,要注重“多闻”“多见”,通过对比分析察明原因、弄清真相,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真伪、辨别是非,进而“择其善者而从之”“识之”,才是求学求知的正确路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