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8-3)

本章至第七章为曾子语录。本章以曾子临终时召集弟子,以《诗经》之句表达自己谨慎的态度,体现了曾子一生遵守孝道的思想。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注释】
启:开启,启动。此处作放正、摆正。
诗云:以下三句出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免夫:指身体免于损伤、免于刑戮。
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译文】
曾子得了重病,把门下弟子召来,说道:“摆正我的脚!摆正我的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可以免于刑戮了!小子啊!”
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里相当重要,曾子非常强调孝道。《大戴礼记》中《曾子》十篇中就有“立孝”“大孝”篇专门论述孝道。相传《孝经》为曾子所作。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子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毁伤”则是指受到刑戮。孔子曾说“君子怀刑”,又称南容“邦无道可免于刑戮”。曾子在临死前,要弟子们看看自己的手脚并让他们帮忙放正,并借用《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三句,以表白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特别是能够免于刑戮,保证身体完整无损,一生遵守孝道,做到对父母尽孝。
曾子一生行孝,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二十四孝”就有“啮指痛心”的记载:“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曾子名参,非常孝顺父母,有一次上山砍柴去了,家里来了朋友。母亲一个人在家,不知道怎么招待,看到儿子还没回来,就用咬破自己手指的方法以唤儿归。曾子在山上突然感觉到心痛,背起柴就往家里跑,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回到家跪问母亲原因,母亲告诉他说,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把你唤回来,所以咬破自己的手指,让你得到感应。这个故事喻示曾子心地纯孝,与母亲心心相连、时时感应。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孝是仁之本,曾子以仁为己任,一直做到终老,死而后已。可见曾子把孝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临死之前仍不忘孝道,以自己为示范教育弟子们,给弟子们留下榜样,正是曾子继承和弘扬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的具体表现。
蕅益大师批注:“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人只有明白事理,才能够保全其身。这个身不仅指人的肉体,而是包括人的德行,与“修身”同义同理,明哲保身就是孝道。“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行孝之始在于不毁伤身体,爱护自己身体就是爱护父母、孝敬父母。爱敬身体,更要爱敬自己的德行、自爱自重,不毁伤自己的德行,不让父母蒙羞,才是真孝。曾子遵照孔子教诲,也同颜回一样“不违如愚”、修道立身,实在难能可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