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满眼温暖,略带微寒

农业、农村、农民,时下是比较时髦的话题。因为出生在农民家庭,天生是农民,自幼生活在农村,当然要从事农业生产,所以从小对农业、农村、农民就不陌生。只是我们乡下并不经常用到这些说法,比如农民不叫作农民,通常叫作农二哥;农村不叫作农村,常常叫作乡下;从事农业生产是典型的官方语言,在乡下农二哥口中一律叫作做活路。
我问爷爷,为什么叫农二哥?爷爷说,因为工人领导农民闹革命,工人叫老大哥,农民自然只能称为二哥了。众所周知,乡下劳动非常辛苦,一年四季起早贪黑,脸朝黄土背朝天,老人们都会教育后人要努力读书,成绩好才能有机会跳出农门吃商品粮,拿国家工资,当国家干部。那时,只要是吃商品粮的都叫“国家干部”,是令人羡慕特别是让乡下人眼红的职业。
爷爷正是因为读过几年私塾,有点文化知识,被安排到当地供销合作社的一个偏远门市部上班。可是,好不容易当了几年“国家干部”的爷爷,却突然从供销社回到乡下种地。原因是五十年代末期严重缺吃,一家人全身浮肿,性命不保。爷爷回到乡下后,便组织生产合作社的年轻人拖着虚弱的身子,拼命种地。当时,庄稼产量极低,只有南瓜比较容易栽种,便发动大家大量种植南瓜,一家一户就用南瓜掺着杂粮勉强度日,总算把命保了下来。据说,像爷爷这种为了保全家人性命而回到农村种地的“国家干部”不少,类似爷爷的一批干部也就被称为“南瓜干部”。
大家看到勤劳是生存下来的唯一希望,在基本上可以填饱肚子之后,决定修堰引水,打算把一片稍微平坦的旱地改造为稻田。本社和邻社的几个老年人看到这几个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便打赌说,你们能把水田垒好,种出谷子来,我拿手板儿心煎鸡蛋给你吃!大家也不服气,硬是开辟出二十几亩稻田,产量不高,但家家户户也能吃上几顿米饭。从那一天起,虽然没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却能听取蛙声一片,也才有了后来的我辈生活中和大伙伴一起捉泥鳅、跟在大人们屁股后面学插秧的体验和经历。
如今的乡下,天天顿顿有米饭,上顿下顿有肉吃。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定期寄回钱来,留在乡下的父母随时随地任意购买,当年的饥寒交迫已一去不返。只是留在乡下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当年身强体壮的农二哥一个个再也扛不住乡下的农活,灌溉稻田的那条引水堰也因长年失修而全部损毁,当年的稻田于是重新变回旱地。
“南瓜干部”爷爷已去世多年,作为正宗农二哥的父辈都近八十高龄,我当年的大伙伴早已是花甲之年,儿女辈无一不在山外务工、创业。四季轮回,站在小寒的田野上,放眼望去,田地里劳作的身影越来越稀,越来越老的农二哥们仍在乡下坚守自己的领地,没有片刻歇息,始终以传统的耕作方式做着活路,播下充实,锄去孤独,收获幸福,用辛勤的汗水温暖着田园院坝,以新鲜的蔬菜果品、鸡鸭鱼肉自足自给。

(摄于2017-2020年)

(恭祝福寿安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