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听“如(rū)”的无奈
如,从女,从口。字典上说其本义,遵从,依照。
我本来没想着解这个字。我的印象中,它太普通,也太普遍了。我想不起来,这个会意字,在皖北人口中,会演绎出怎么样的另类涵义。
那天一早。冯传礼老先生给我打电话。他让我写一写“如”。我一时语塞。他进一步说,“如的,你不知道吗?”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老先生在那头笑。
我的这一系列的小短文,冯老先生是少找的热心读者。几乎每一篇,他都认真看了。有时候我跟他通电话,讨论一些字词的特殊性。他都给我很中肯的建议。他一跟我讲“如的”,我瞬间就觉得,姜还是老的辣,老话一点儿都没说错。
字典上可以查到,“如”字,本就散发着某种无奈气味。比如——你看,又是“如”——如何,如何是好,等等。但这般的“如”,可能是积极的,向上的,主动的。他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哪怕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呢。
如冯老先生所言,皖北村人说的“如的(di)”,则不然。它就纯粹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意思。它以“的(di)”为后缀,更加强化了那种无奈的程度,是陷入了一种退无可退境地了。而且,还不能不认——认事,认命,都在里边了。
冯老先生试图给我启发。他说,“如的”,有那么一点儿强势对弱者的欺凌,而弱者又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认了的一种心理。在我看来,这样的“如”,恐怕是一盘多味菜肴:气愤,憋屈,不甘,打掉门牙自己个咽肚里,眼泪水似落非落又倒着淌回去……
2018年下半年的几个月,我在皖北沿淮的余庄村蹲点。有个老太太,诉说她一家人的苦和难。而她的一家邻居,本来在收入上比她家强的多。偏偏,那一家成了贫困户,她家不是。看着人家享受着公家的扶贫政策,老太太最后说的,就是——“不是如的吗”。
我还想起来,“如”的这个说法,在我家,曾经也是人老多少辈子的嘴边前话。从前温饱没有保障的时代,人家都能从公家分几十斤救济粮,但我家的老老少少,只能吃糠咽菜度日。那时候,我祖父祖母说出来的,就是“如的”。他们一这样说,一家人都只能闷着头喝菜汤,不再言语了。
我在单位里说出“如的”。年纪大的都笑,年龄轻的都茫然。确实。“如”的这个用法,如今已很难听到了;这样的事情,也不多见了。余庄那位老太太说的“如的”,也许本来就不是实话,也许可能就是个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