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听“䬳(bǎn)”的饥饿
我向我的同事,做了一个小调查:记不记得“bǎn剩馍”?有的说记得,有的表示不知道啥意思。
说记得的,都是五十开外的人,且有相应的乡村生活经历。不知道啥意思的,都是年轻人。不过,他们对“馏剩馍”倒还有印象。
所谓“馏剩馍”,在皖北乡间,至少有两个意思。其一是字面上的,把剩馍再蒸馏一遍。剩馍一般都挺硬,馏透了,也就软乎了。吃起来口感好一些。
其二呢,是说学堂里的学生成绩差,一个年级上完了,不能升级。再回头念一遍原来的那个年级。皖北的颍上县,有个名叫“刘集”的小集镇。因此,在颍上东部一带,村人说“馏剩馍”,也说成“上刘集(留级)”。
当然,九年制义务教育一普及,成绩好与不好,升级都是一刀切。“馏剩馍”的现象,稀罕了。一转眼,它成了历史名词。
回过头来,说说那个“bǎn剩馍”。
我在工具书上和网上好找,才找到“䬳”字。意思倒是会了,可惜也不是很贴切。凑合着用吧。
我的同事中,还记得“䬳(bǎn)剩馍”的刘红说,不就是还没到饭时,肚子饿了,吃一块半块剩馍,垫垫肚子吗。她说跟吃零食,有点儿近似。
确实。她解释的很精准。皖北村人就把这个,叫作“䬳(bǎn)剩馍”,而不说成吃剩馍。
通常来说,“䬳剩馍”的,以孩童居多。孩子的活动量大,一小会儿都不闲着。不是爬高,就是上低。尤其是一帮子孩童,在村子里到处玩耍,跑累了,玩饿了,必然回家来找吃的。而厨房的橱柜(菜橱子)中的笊头子(盛馍的小匾子)里面,就有昨天或者上一顿吃剩下的馒头。拿过来就吃,狼吞虎咽之后,又跑出去“野(在外面玩耍)”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剩馍,有着零食的意思。那时候贫穷,能有剩馍“䬳”,就已经很不错了。比现今在超市买来的零食,至少要健康。
但“䬳剩馍”的,似乎又不仅仅局限于孩子。很多的大人,也“䬳”过。
那多是午秋两季的农忙时候。抢收抢种,劳动强度大。汗水淌的多,肚子饿的快。一般上午十来点钟,老肠跟老胃,就开打了。一打起来,还就停不下来。解决肠胃之间的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䬳剩馍”——好像除了剩馍,也没有多少东西可“䬳”。
当然,夏日里,园子里的瓜果,倒是可以充饥。可是,村人说,那都不禁饿。还是沉甸甸的剩馍,吃下去实在,瞬间就让老肠和老胃,和谐起来了。
现在的人讲究食品安全,很少吃剩饭了。“馏剩馍”似乎还有,“䬳剩馍”早已经不见了。孩子金贵,吃的都是品牌的零食。大人呢,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也并不累了,更不需要“䬳”那又凉又硬的剩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