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湄脞録︱老巴本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式民间小典故。
农人都把土地当成命根子。颍上农人也不例外。不是万不得已,绝不可能丢下那几亩地。
现今的颍上农村,很多村庄里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在农田里劳作。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本不需要劳动,儿女都在外面干得风生水起。土里刨食,一年下来的收入,不过就是给人家打工一两个月的工资。
但他们就是不愿意松手。为啥?他们说,种地,才是农民的老巴本呀。
当然,颍上人视作老巴本的行当,不只是种地。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样拿得出手的手艺,祖辈相传的技艺,乃至实诚的品行,都可以纳入老巴本中。
2018年下半年,我在沿淮的余庄村参与扶贫工作。期间听了一个故事,觉得正是颍上人对待老巴本的态度。
民国年间,余庄村出了一个学问人余幼泉,仕途也不错。先在颍上,后在省城安庆,都有一个位子,是当时全省教育界的名人。我后来查到的资料说,他还是一位很有名望的社会活动家。
凭他的资历,为其后代在当地谋个一官半职,该不是问题。但余幼泉老先生没有随俗。迄今,他的后人中,没有一人出仕的。他的儿孙、曾孙辈,都是念的医科一本经,习医从医。
据他的后人说,余家的传统,就是不当官,掌握一门手艺管得住温饱,足矣。余幼泉担任公职,从淮河岸边走到省城后,就一直“按”着儿子当官的念头。他的理由就是,学得一样手艺,能吃人老几辈的手艺,才是老巴本。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