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成皇帝 建始四年 公元前29年
书奏,天子出汤,夺爵为士伍。会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驿骑上书,愿发城郭、敦煌兵以自救;丞相商、大将军凤及百寮议数日不决。
凤言:“陈汤多筹策,习外国事,可问。”上召汤见宣室。汤击郅支时中寒,病两臂不屈申;汤入见,有诏毋拜,示以会宗奏。
汤对曰:“臣以为此必无可忧也。”上曰:“何以言之?”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今围会宗者人众不足以胜会宗。唯陛下勿忧!且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今会宗欲发城郭、敦煌,历时乃至,所谓报雠之兵,非救急之用也。”
上曰:“奈何?其解可必乎?度何时解?”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因对曰:“已解矣!”屈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居四日,军书到,言已解。大将军凤奏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壹决于汤。
【译文】恰逢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王国的军队所围困,段会宗用驿马上书,请求朝廷征发西域各国军队、以及汉朝在敦煌的军队来救援;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和百官商议几天也拿不定主意。
王凤说:“陈汤富于谋略,又熟悉外国的情况,可以询问他。”成帝在宣室召见陈汤。陈汤以前进攻诛讨郅支单于时,中了风寒,两臂不能伸屈;陈汤觐见时,成帝下诏准许他不必跪拜,然后把段会宗的奏疏拿给他看。
陈汤看后说:“微臣觉得西域都护府定然无忧。”皇上问道:“何出此言?”
陈汤接着说:“五个胡兵才能抵挡一名汉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兵器笨钝,刀剑不锋利,弓弩也不强。最近听说胡人学到了一些咱们汉人制造兵器的技术,然而,仍然是三个胡兵抵挡一个汉兵。
再者,《孙膑兵法》上说:'客军必须是守军的两倍,才有胜算。’现在围困段会宗的兵力不足以战胜他。
请陛下不必忧虑!况且军队轻装日行五十里,重装日行三十里,现在段会宗想征发西域诸国、敦煌的军队,部队行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赶到,远水不解近渴,赶到之后也只能为段会宗报仇了。”
皇上说:“那怎么办?乌孙兵一定会退走吗?你估计什么时候可以解围呢?”
陈汤知道乌孙军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能长久的进行攻坚战,根据以往经验推算,不过数日就会退兵。
因此回答说:“西域都护府已经解围了!”又屈指计算日期,接着说:“不出五天,就会有好消息来”。
第四天,段会宗军书到,称已经解围。大将军王凤奏请任命陈汤为从事中郎,从此大将军幕府的一切事务,均由陈汤一人决定。
【解析】一、材料背景
材料中所记载的内容,讲的是乌孙国内乱时,叛军包围了西域都护府,都护段会宗不敢私发诸国兵,于是据守坚城,发书向朝廷求援,请朝廷定夺。
当时的朝廷大员,都是太平官,大多没有打过仗,没有经验,没什么必胜的信心,所以商议了几天,迟迟没有定论。
当时冯奉世已死,沙场宿将只剩陈汤。陈汤有喋血西域的战绩,曾斩郅支单于于康居国,之后传首长安,郅支的首级在长安使馆街挂了十天。
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连忙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竟宁的意思,就是边境安宁。
单于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从此以后,四方震服,边境安宁。“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出自陈汤之口。事见:汉族为什么要叫“汉族”
但陈汤虽能,但由于出身贫苦穷怕了,有爱财的毛病,在康居国攻破郅支之后,伙同属下私吞康居国财物,事发后陈平因此被免官。
再后来,陈平上书皇帝,说康居王送来长安当人质的侍子是假的,结果朝廷验证之后是真的。陈汤因此犯了欺君之罪,被下狱,即将斩首。幸好太中大夫谷为陈汤求情,恳请成帝网开一面。
这个谷永是大将军王凤的亲信,看在王凤的面子上,陈汤终于捡回了小命。但又被削去爵位,无官无爵,变成了一个大头兵。
正好,这个时候,就发生了西域都护府被乌孙国包围的事,朝廷没有一个有战斗经验的高官,都没有必胜的信心。
当时战功赫赫战将,而且又了解西域的,唯独陈汤,再加上王凤看上了陈汤的能力,想拉拢陈汤当做得力助手,于是就建议皇帝召见列兵陈汤。因此就发生了材料中的一幕,皇帝屈尊召见一个大头兵,讨教对策。
二、专业能力与政治智慧一样重要
像陈汤这样的人,又贪污又欺君。如果还没有军事才能,坟头草早就几尺高了。正是因为陈汤的军事才能,被王凤所看中,所以才能官场沉浮,几次起落,还可以安然无恙。甚至还能够担任王凤将军府的行政主官,所有大小事宜,一决于陈汤,王凤对陈汤的信任和重用,可见一斑。
有些人总爱说,在绝对实力面前,所有的权术都是花架子。话是没错,但理太偏。应该是既要提升自己的绝对实力,又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既有能力,又有政治智慧,岂不是更好?
专业能力于政治智慧并不是像喝酒和开车一样矛盾的,有些人总喜欢把并不矛盾的两种东西对应起来,以显得自己高明,专业能力很重要,政治智慧也很重要。
就像陈汤一样,他之所以能够几次转危为安,逢凶化吉,正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正是王凤这种没有打过仗的执政者所需要的。但如果陈汤在政治上有点素养,压根就不会犯这一系列的错误。正是由于陈汤自己的政治智慧不够,所以才几次把自己置于险境。
再者,专业能力也不是对每个领导都管用的,能护住一时安危,纯属侥幸。比如说陈汤,稍微了解点历史的读者不会不知道,王凤死后,王凤的弟弟,大司马、卫将军王商执政,对陈汤的军事能力就并不感冒,陈汤又开始倒霉了,他的晚年并不好,这正是由于他政治素养太低,空有军事才能造成的。
所以说,作为职场人士,是既要提高职业素养,又要提高政治素养,而不是把两者对立起来看待,因为这并不是矛盾的一对,凡是说实力碾压一切的,不是蠢就是坏,项羽实力怎么样?最后结局又怎么样?
三、军队的战斗力从哪里来?
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常常有人问,咱们汉族到底善不善战呢?战斗力怎样呢?你看,在汉朝的时候,巅峰时期汉兵打胡兵一打五,在陈汤的年代,依然还能够以一敌三。
可是根据史书记载,有些时候,又是胡人骑兵打得汉族军队稀烂,比如说西晋八王之乱时期,五胡乱华时期,唐安史之乱以后,宋赵匡胤以后,明天启崇祯年间。
有些时候,又是汉族军队把胡人打得稀烂,基本上每个大一统朝代的鼎盛时期都是如此,汉朝武帝元帝之间,唐朝贞观开元年间,北宋开国早期,明朝洪武永乐年间。
为什么汉族军队的战斗力如此不稳定呢?我认为一个民族,并没有战斗力弱于另一个民族这种说法,不管什么民族,其本质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是人在决定战斗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比如说陈汤所说的,汉军为什么能以一敌多,就是因为当时汉军的兵器比胡人利,铠甲比胡人硬,弓弩比胡人强。双方兵器相击,胡人刀断了,汉军的刀完好无损;大家互捅,胡人被捅个透心凉,汉军却刀枪不入;大家对射,胡人弓箭不够强,射程不够,像够到射程,得先挨汉军几波箭雨。
冶铁技术、制革技术、弓弩制造,这些在古代都属于科技范畴,胡人无法大批量制造这些优质的兵器铠甲,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没有足够多的的研究人才,汉军当然可以以一敌多。
2.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兵出于民,什么样的政治,孕育什么样的百姓,怎样的百姓产怎样的兵。一个好的政治体制,应该是非常低矮的圆锥体,上层、中层、下层的差异化应该尽量的缩小。
必须得是圆锥体,长方体、圆柱体都是行不通的,社会没有阶级,所有人都一样,则这个组织会失去动力,反正大家都一样,那我凭什么要努力,努力又有什么用?大家都混吃等死,这个组织就要亡了,必须让更努力的人的努力得到回报。
这样的体制,换句话说就叫共同富裕。只有互相之间的贫富差距尽可能的小,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才会缓和,大家都基本满意,这样的组织才能拧成一股绳,战无不胜,就算科技落后一代,也能够凭借强大的战斗意志,弥补劣势,每个朝代的开国时期,大多如此,所以军队战斗力强悍。
而一个坏的政治体制,却是一个非常高的圆锥体,贫富差距大,阶级矛盾强,这样的体制下,下层对上层怨恨,视中上层为阶级敌人。
一旦战事发生,老百姓不仅不会卖命,还要当带路党,担米推菜迎王师,当政者打输了,老百姓弹冠相庆,因为他们不想要这样的上层。
如果是迫于生计不得不从军的,或者是被抓壮丁的,那也是出工不出力,不光不出力,还一天到晚找机会背着党国的枪脚底抹油。所以为什么不是所有军队都可以打游击战,关键就在这里。手底下都是惦记着跑路的士兵,谁敢散开来打游击战,一散开就真的跑没了。
因为他们感觉为这种组织打仗,不是为自己而战,打输了小命没了,打赢了就是让阶级敌人继续压迫自己,苦难无边,谁会那么傻呢?
什么,你说叫这个高怂的圆锥体的中层和上层自己上战场,别逗了,地主老爷活的好好地,白天吃着火锅喝着红酒,晚上轮流搂着九房姨太太睡觉,谁嫌命长去战场送人头?
所以这种资产阶级组成的军队是不存在的,无法大规模组建的,少量有野心的中产阶级组织起来的军队,就是这种组织的精锐了,这种王牌精锐是极少数的,打完就没了,没了就亡了。
所以说,军队的强弱决定了国家的命运,而科技水平和政治体制则决定了军队的强弱,科技水平决定了硬件上的强弱,政治体制决定了战心上的强弱。
所以说,强大的军队从群众中来,一个强大的国家,既要以科技立国,又要建立良好的制度,减少阶级矛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永远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一起,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组织才能永葆青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