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15,16)

解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字意双解:

从前得“道”的人,精微玄妙,无不融通,深不可测。因为很难确论得“道”的人,只好大略表述一下:谨慎如寒冬过河;警惕如提防攻击;庄重如他家作客;融疏如冰柱消融;敦朴如,未雕之材;豁达如深山幽谷;浑厚如江河混浊;沉静如同无垠大海;飘逸如永不停止。谁能够在浑浊之中安静下来且慢慢滤清?谁能够在动浮中使自己内心沉静且慢慢前行?只有那些谙“道”的人才能做到前行无止。因为他们能够不“知足”,所以能够做到“苟日新,日日新。”

旁注:

得“道”的人无不是领悟到“辩证”之士。他们的所思所为常被世人所惑,人们想不通他们为什么在辉煌至极的情况下却急流勇退;人们想不通他们为什么在本该轻松的时候却忧虑重重;人们想不通他们为什么在本该神采飞扬的时候他们却比以往还低调;人们想不通他们为什么在本该聪明的时候他们却如此的愚钝……

得“道”的人既知足又不知足!他们对自己所取得一切不以为然,这些都是自然的结果。人世间哪有什么至高?人世间哪有什么独尊?如果有了止境,有了“满”,那只能怪自己的“容器”小了!!

解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刘晓林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字意双解:

人只有了悟“纯虚”,才能抱守平和与本质(深刻)。一切事物都以其自身的规律在运行着,同时与其他的事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纷纭事物都有其根本所在,也就是所谓的和谐平衡。事物内部及其与“外界”的和谐平衡是其得以发展延续的命脉所在。所谓的命脉叫做常规(规律),我们只有掌握了世间的规律才会做到通晓。反之,凶险随之而来。认识常规则可以包容万物优劣,包容则可以接近客观,接近客观则顺应天命,“天命”就是道啊!“道”是永存的,它无形无尽。

旁注:

有人认为“虚极”是至极的虚心,虚心是什么呢?白话,彻底、最大限度的使自己的内心沉下来!在一个人沉心静气的时候才会发现宇宙间的更多“真相”,也包括自己的“精确位置”。

事物的发展看似纷乱无章,哪能呢?只不过你我没有体察心悟到而已。只有知晓人世间的规律,你我才会打开自己的疑惑不解之“天窗”,你我才会做事情无往而不胜。规律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你我又不能随手就捕捉到它!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不可能洞悉、掌握所需的一切规律,但关键的、影响大局的规律如果能够抓住了就足够自己享用了。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0)

相关推荐

  • 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哲学根源与区别

    影响中国社会几千年乃至当今世界的中国历史先贤老子与孔子,他们的思想哲学根源究竟是什么?他们的思想区别究竟在哪里?老子思想淡出中国人类社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恶果是什么?今天作者想就这些话题谈谈自己 ...

  • 跟道德经学领导力:寻本质,就正道

    本文富有哲理且耐人寻味,作者熟读道德经,将其中道理与企业中的领导力相结合.读者学习管理者的"道",应开启心性之眼和理性之眼,深入阅读本文,理解领导力的本质. 文 5900字|阅读约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81,跋文)

    解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9,80)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刘晓林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字意双解: 和解大的怨恨必然很难彻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7,78)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唯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5,76)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3,74)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刘晓林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1,72)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字意双解: 知道的再多也仍然能认识到自己还有不知到的,这是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9,70)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刘晓林 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7,68)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5,66)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德.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