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81,跋文)
解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字意双解:
真实的话往往不好听(可信),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善良的人可能不擅言辞,擅言辞的人可能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很少炫耀,炫耀的人可能不是真有知识。得道的人不会把事物私有有:尽力为他人着想后,自己才会更加富有;尽力给予别人后,自己才会反而更加丰富。“天道”是有利于万物而不会伤害它们,“人道”在于自己做事而不与他人争功。
旁注:
内在美好之物有不少表象并不是光彩照人,然而我们常人多会被自己心中的“标准”所蒙蔽。你我多会认为趾高气昂的是富豪,谦逊卑微的是“下人”。但如此的判断常会使判断者吃大亏!善者不辩的原因可能是真的不善言辞,也可能是善者觉得没有可说!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财富不在于拥有的多少而在于支配的多少。世间有些事物也许不是你我所拥有但你我可以支配,这就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在得道的人看来,任何事物都不是一个人所私有的;把自己的“转递”给他人会使自己的“内能”增加而不是减少。但常人很少这样认为,我想这也可能是无数的人认为《道德经》玄妙的原因之一吧!
解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二章(跋文)
刘晓林
老子《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短则短矣,长则长矣。不思则短,深思则长。一言之概,精华多于劣弊。《道德经》非不可解,老子亦人。然确不可全然而传其所有,解其大致也。一切皆不可精微还原,即使白痴愚瞽者之思行,况智慧如老子者之所为乎!
予兴起作解,费月余而毕。或一日解二三章,或隔数日而执管挥写,或一日解十余章。解《道德经》之要旨在于悟道,非忖老子之思、非入老子之灵腹。老子神乎?予之解时有批其未尽、时有责其偏颇。非余冒然不恭也!实“道”使然,宇间万物未见圆满。老子殊乎?区区之解自谓得老子本意之大略,若老子复生可挽吾辈之臂腕徜徉与神州山水间。道者,道也。若知“一”通“二”,向使老子不出、《道德经》不观,“道”恒在心也!
予曾书《无求世间尽澄明》,兹录于后奉与老子之俦。文曰:
(予尝解老聃《道德经》,自谓得其仿佛。毕而思,思而毕。观其表,入其内,循环往复。宇间万物同一而有二。孰欲尽窥玄奥,岂不妄乎?)
混沌可有际?老子欲探奇。
披纷五千语,有无终迷离。
虚实两相参,亘古未曾移。
若掣时空枢,纭纭舍更替。
寸朱尽点染,辉耀千顷碧。
你我本不同,循道守一体。
琐繁夫何惧?拨雾见神机。
任尔般若智,孰能化万敌?
借得开天目,芥子当有遗。
孜孜竟朝夕,混沌永无匹。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