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解读:老子的愚民政策,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2024-04-30 23:43:40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河南5000块石头刻《道德经》全国独一份!密集恐惧症者:想抠!01【名家解读】任继愈先生认为,这一章表述了老子的愚民主张,认为人民的知识多了,就不容易统治,由此得出结论,老百姓越无知越好。这与三章讲的对待人民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观点一致。历代统治者,对老子这一主张很欣赏,基本上是照着办的。高亨先生认为,这一章还是老子的政治论,主要论述他的愚民政策。老子提出这个政策是有其历史背景:1.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有学习文化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劳动人民没有这个权利。所以,奴隶社会就是愚民制度。老子主张无为,既要取消不平等的阶级制度,又要取消奴隶主独占的文化教育,使社会回到无知无识的原始时代。2.老子认为文化知识是斗争动乱所使用的工具,所以主张彻底消灭它。02【个人体会】老子是明确主张实行愚民政策的,他的理由可以总结以下几个方面:(一)声色犬马,对于人的身心有害,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声色犬马虽然能使人们感到愉悦和舒适,但过分沉溺其中反要伤害人们的身心。所以,老子讲:“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百姓的欲望越多,就越是难以治理。如何才能使老百姓清心寡欲呢?就要采用不使老百姓看见引起欲望的事物,也就是不让百姓了解诱惑其欲望的知识。使老百姓只知道吃饱、穿暖、住安适,而无知于奢侈享受的知识。没有引起欲望的事物与知识诱惑心目,老百姓心性单纯,欲望不兴,就能做到“安其食,美其服,乐其俗”了,这就是老子讲的“为腹不为目”。(二)举贤纳士,重智尚巧的政策,反而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源。举贤纳士,也就尚贤政策。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言外之意,尚贤则民争了。为什么实行尚贤的政策反而会导致民争的结果呢?我们做以下的分析。统治者实施尚贤政策,意味着在老百姓中间选择一部分人员,由于具有高智商和杰出能力而分配较高的权利和较多社会的资源。这样,便形成了贤士构成的社会阶层,我偿为妨称之为贤士阶级。根据互为对立面的概念与性质上相反的事物之间的相互生成的关系,当某些些人因智力和能力特异而被定义为贤士时,那些在智力和能力上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士,便被定义为愚士了。由愚士组成的阶级就称为愚士阶级。显然,由于尚贤政策的缘故,就将作为整体的社会组织分化成为了两个互相对立社会阶层。这两个阶层之间充满对立、矛盾与斗争,所以贫富、贵贱、尊卑和奴主的关系便随之分化和建立起来了。贤士成为了愚士们渴望成为的对象,而愚士是贤士所鄙夷的对象。一般说来,贤士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特权而降身为愚士。,愚士也不会轻而易举地转变为贤士。在这两个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立和斗争。这些矛盾往往是促使社会集团解体的根本原因。社会愈发展,财富和权力愈集中,贤愚两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差距便愈扩大,社会组织的稳定性便愈脆弱。由此我们不难理理解“尚贤则民争”。老子指出,“智慧出,有大伪”,“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当人们运用智慧使人民受益时,也会使人们遭受危机甚或灾难。科技文明兴盛以来,人们在生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类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获得了极大地提高。但是,科技文明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灾难。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能源危机、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人类科技文明所创造的一切,能够在一瞬间被科技文明本身所毁灭。所以,老子讲“智慧出,(必)有大伪”。这样看来,科技文明也包含自我否定的基因,也遵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如果科技文明自我否定的发展,那么科技文明也有它必然终结的那一天。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我们都不会羡慕,但是那些的生活方式却能使得人类在这个星球生存得更久远些。老子所以主张“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是因为有为的尚贤的政治终将自我否定,只有“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生活方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权力是好东西,财富是好东西,享受也是好东西,但是这些事物愈发展,社会越是不得安静。所以,老子主张无为政治,而愚民政策是无为政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不令见可欲,使民心不乱”。03【试译】古昔善于执政治民者,不是要老百姓多知多识而是使老百姓无知无欲,见素抱朴。这是因为百姓之所以难治,就是由于他们的智谋多、伎巧多,智识愈多,欲望就愈大。所以,以尚智的策略来治理国家,便是引进了使国家昏乱的贼邪,不以尚智的策略来治理国家,便是成就了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能够明晓这个道理,便是了解了道的玄妙深奥的德性。玄奥的德性,深啊,远啊,与常识常理截然相反,但却能使天下大顺大和,乃至于大同。参考资料:《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老子译注》 高亨 著 赞 (0) 相关推荐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这一章,老子告诫统治者们要自知自爱,不要压迫老百姓. 先贴下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人民不畏惧的时候,则大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学行大成之人也好,道德大成之君也好,在此大成之时,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静的头脑.虽已大成,但还要在心理上认为有如玷缺,更加谨慎,这才是保持大 ... 老子的这些话,是否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附《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三章的文字,不知被多少人鄙弃过,他们认为老子在提倡愚民政策--"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不就是让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好让 ... 什么是无知?什么是无为? 梁言相劝(LYXQ20200428)--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道德经>第三章,是后人对老子产生误解的一个重要来源,主要和这一章中"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67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 ... 道德经解读: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这是出自<道德经>第65章的内容,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怎么可能写出玄乎又玄的<道德经>,只因<道德经>在流传中变得杂乱无章所以玄乎又玄,走进"360个人读书馆"搜索馆友"百岁无疾的秘籍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65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 ... 道德经日课065丨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是<道德经日课>第65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 ... 《道德经》第65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 ... 道经第15,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 15.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與(与)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樸.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 ...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意思是,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曾仕强先生解读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quo ... 16.问道老子:探索发现“古之善为士者”的“微妙玄通”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 ... 《白话老子》连载第15期:【古之善为士者】章 <白话老子>15期:[古之善为士者]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河南5000块石头刻《道德经》全国独一份!密集恐惧症者:想抠!01【名家解读】任继愈先生认为,这一章表述了老子的愚民主张,认为人民的知识多了,就不容易统治,由此得出结论,老百姓越无知越好。这与三章讲的对待人民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观点一致。历代统治者,对老子这一主张很欣赏,基本上是照着办的。高亨先生认为,这一章还是老子的政治论,主要论述他的愚民政策。老子提出这个政策是有其历史背景:1.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有学习文化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劳动人民没有这个权利。所以,奴隶社会就是愚民制度。老子主张无为,既要取消不平等的阶级制度,又要取消奴隶主独占的文化教育,使社会回到无知无识的原始时代。2.老子认为文化知识是斗争动乱所使用的工具,所以主张彻底消灭它。02【个人体会】老子是明确主张实行愚民政策的,他的理由可以总结以下几个方面:(一)声色犬马,对于人的身心有害,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声色犬马虽然能使人们感到愉悦和舒适,但过分沉溺其中反要伤害人们的身心。所以,老子讲:“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百姓的欲望越多,就越是难以治理。如何才能使老百姓清心寡欲呢?就要采用不使老百姓看见引起欲望的事物,也就是不让百姓了解诱惑其欲望的知识。使老百姓只知道吃饱、穿暖、住安适,而无知于奢侈享受的知识。没有引起欲望的事物与知识诱惑心目,老百姓心性单纯,欲望不兴,就能做到“安其食,美其服,乐其俗”了,这就是老子讲的“为腹不为目”。(二)举贤纳士,重智尚巧的政策,反而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源。举贤纳士,也就尚贤政策。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言外之意,尚贤则民争了。为什么实行尚贤的政策反而会导致民争的结果呢?我们做以下的分析。统治者实施尚贤政策,意味着在老百姓中间选择一部分人员,由于具有高智商和杰出能力而分配较高的权利和较多社会的资源。这样,便形成了贤士构成的社会阶层,我偿为妨称之为贤士阶级。根据互为对立面的概念与性质上相反的事物之间的相互生成的关系,当某些些人因智力和能力特异而被定义为贤士时,那些在智力和能力上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士,便被定义为愚士了。由愚士组成的阶级就称为愚士阶级。显然,由于尚贤政策的缘故,就将作为整体的社会组织分化成为了两个互相对立社会阶层。这两个阶层之间充满对立、矛盾与斗争,所以贫富、贵贱、尊卑和奴主的关系便随之分化和建立起来了。贤士成为了愚士们渴望成为的对象,而愚士是贤士所鄙夷的对象。一般说来,贤士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特权而降身为愚士。,愚士也不会轻而易举地转变为贤士。在这两个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立和斗争。这些矛盾往往是促使社会集团解体的根本原因。社会愈发展,财富和权力愈集中,贤愚两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差距便愈扩大,社会组织的稳定性便愈脆弱。由此我们不难理理解“尚贤则民争”。老子指出,“智慧出,有大伪”,“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当人们运用智慧使人民受益时,也会使人们遭受危机甚或灾难。科技文明兴盛以来,人们在生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类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获得了极大地提高。但是,科技文明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灾难。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能源危机、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人类科技文明所创造的一切,能够在一瞬间被科技文明本身所毁灭。所以,老子讲“智慧出,(必)有大伪”。这样看来,科技文明也包含自我否定的基因,也遵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如果科技文明自我否定的发展,那么科技文明也有它必然终结的那一天。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我们都不会羡慕,但是那些的生活方式却能使得人类在这个星球生存得更久远些。老子所以主张“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是因为有为的尚贤的政治终将自我否定,只有“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生活方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权力是好东西,财富是好东西,享受也是好东西,但是这些事物愈发展,社会越是不得安静。所以,老子主张无为政治,而愚民政策是无为政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不令见可欲,使民心不乱”。03【试译】古昔善于执政治民者,不是要老百姓多知多识而是使老百姓无知无欲,见素抱朴。这是因为百姓之所以难治,就是由于他们的智谋多、伎巧多,智识愈多,欲望就愈大。所以,以尚智的策略来治理国家,便是引进了使国家昏乱的贼邪,不以尚智的策略来治理国家,便是成就了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能够明晓这个道理,便是了解了道的玄妙深奥的德性。玄奥的德性,深啊,远啊,与常识常理截然相反,但却能使天下大顺大和,乃至于大同。参考资料:《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老子译注》 高亨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