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创办稽山中学的大功臣
“东南都会,会稽形胜,居然晋代风流”,
一方水土构筑了稽山中学这道独特风景线;
“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
千秋人文孕育了稽山中学这个民办人才库。
——旧作《稽中颂》
明年是我的母校绍兴稽山中学九秩华诞,关于稽山中学的各种话题的讨论,在朋友群——至少是稽山中学校友群中逐渐热闹了起来。于是一个事关稽山中学前世今生的问题自然引起人们关注:稽山中学是在什么背景下创办的?最早推动这所私立完全中学创办的人又是谁?这就不能不使人想起一位值得绍兴人世代怀念的县长。
1928年,一位绍兴县县长走马上任,他叫汤日新(1897~1951年),江西省广丰县大南乡人。
汤日新于192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由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介绍考入广州中央学术学院深造。随后在浙江省民政厅学习时,经厅长朱家骅推荐来到绍兴,连任六年(两届)县长。
绍兴人民有福了,新任县长汤日新是一位难得的好官,在任期间为地方办了很多实事。如:在绍兴斗鸡场设立国术馆并自兼馆长,在绍兴城内挖凿数口“自来井”以解决居民饮用水问题,将清道桥至大江桥即大街以及大江桥至北海桥两段街道扩建为柏油路,拨款兴办“育婴堂”等一系列社会慈善机构,呼吁地方人士发起重修三江闸等等。
当汤日新看到先烈秋瑾自1907年在古轩亭口就义后,一直没有一处纪念她的建筑,到任后即与地方名士王子余等发起在轩亭口树立秋瑾烈士纪念碑,并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字、蔡元培作碑记。同时,在卧龙山上曾关押过秋瑾的典史署附近之西峰建立风雨亭,请女书法家、邵元冲夫人张默君题额,自己亲书《风雨亭记》,并刻石立碑以悼英灵。
1933年,汤日新特别委托本地乡贤金汤侯负责禹王庙进行了重修。大殿里有一副康熙皇帝撰的楹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请著名书法家、时任浙江省省长的张载阳撰写。对于大禹的像,金汤侯叫人专程赶到苏州请教章太炎先生,章太炎认为,大禹在会稽是为治水而奔波,不能坐在那里,因此改坐像为立像。
另有一件被绍兴百姓来视为现实生活中的大事——创办稽山中学,也是在汤日新力促和支持下完成的。汤日新对稽山中学创办所起的作用,有两种大同而小异的说法:
其一是:1932年,当时绍兴尚无一所完全中学,初中毕业生欲升学必须负笈外地。一则费用较大,二则家长不放心年轻子弟单身远出。汤日新意欲就地办一所完全中学,以解决青年学生的升学问题,并为地方造就人才。经与金君汤侯、徐君柏堂等商议,发起创办“私立绍兴中学”(有高初中的一所完全中学),后改名为“稽山中学”。学校请德高望重、时任甘肃省主席的邵力子先生为“设立人会议”主席,汤日新、金汤侯、徐柏堂等其他九位出资人均为设立人。
其二是:“九·一八”事变之后,社会动荡加剧。当时的绍兴最高学府省立第五中学仅有初中,学生初中毕业后想读高中必须去杭州、上海等地,为此许多人都因负担不起昂贵的费用而辍学。“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时局不稳、交通受阻,赴沪杭求学变得更加困难。时任甘肃省主席的邵力子得知家乡这一情况后,便会同汤日新、朱仲华、金汤侯、徐柏堂等其他九位乡贤,本着“发扬民族精神,养成诚朴作风,培植勤毅人才,减低学生费用”的办学主张,共同出资银币一千元创办了“私立绍兴中学”,使绍兴地区有了第一所完全中学。
不管哪一种说法更准确,但都说明汤日新为创办稽山中学所起的重大作用。至于两者孰是孰非,既无史料的详尽记载,而十位设立人也早已过世,大可不必深究。
抗战爆发后,汤日新回到江西原籍,拉起一支队伍组织抗日斗争。建国后他被分派到上饶地区贸易公司任秘书。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是这么一位好官清官,此后不久却遭到极不公正的处置。1951年4月27日,汤日新竟被广丰县人民法庭以“恶霸”罪判处死刑,惨遭多人乱棍打死,尸体扔进水沟涵洞。